白玉蟾
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代祖师,被尊为实际创派者;南宋道教文学集大成者,开创以诗论道的独特文体
- 字:如晦
- 流派:道教文学流派|金丹派南宗|神霄雷法传承
- 号:海琼子、琼山道人、神霄散吏
- 文集: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传
生平简介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南宋道教思想家、诗人,生于闽中书香世家。幼年丧父,随母改嫁至海南琼州,故自号「琼山道人」。少时天赋异禀,九岁能诗,十二岁应科举童子试,因作《织机诗》显露超然物外的道家情怀。后因家族变故,十六岁离家云游,于黎母山遇陈楠真人,得授金丹火候秘诀与神霄雷法,成为金丹派南宗第五代传人。
其足迹遍及罗浮、武夷、龙虎诸山,创立「止止庵」等二十余处道观。嘉定年间(1216-1224)于临安讲道,宋宁宗敕封「紫清明道真人」。文学创作上,他以「文苑黄冠」自许,将内丹修炼体悟化为三千余首诗词,开创以诗演道的独特文体,代表作《道德宝章》被收入《四库全书》。晚年归隐武夷,留有「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预言,传说于1229年端阳解化,时年三十六岁(按另一说享年九十五)。
历代评述
「白玉蟾诗文雄博瑰奇,真草书若龙蛇飞动,兼唐宗以来道教科仪之粹」——明《正统道藏》
「南宗一派,张紫阳以下,以翠虚子(陈楠)为四传,至白玉蟾始显」——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诗才如海,丹道似渊,诚三教通才也」——民国《中国道教史》
思想流派
主张性命双修,强调内丹修炼与心性觉悟的统一;提出“道法即心法”的修行观,融摄禅宗顿悟思想;倡导三教合一,以《道德经》为本体、儒学为功用、佛理为境界;创立神霄雷法体系,将符箓法术与内丹理论结合。
轶事趣闻
十二岁应童子科,主考官以「织机」为题,白玉蟾提笔立成「山河大地作织机,造化如梭抛复收」惊四座
传说于武夷山止止庵修炼时,曾以剑气劈开巨石,现「止止壶天」摩崖至今留存
与朱熹三传弟子彭耜论道,作《无极图说》阐释太极玄理,被收入《朱子语类》补遗
传说于武夷山止止庵修炼时,曾以剑气劈开巨石,现「止止壶天」摩崖至今留存
与朱熹三传弟子彭耜论道,作《无极图说》阐释太极玄理,被收入《朱子语类》补遗
人生轨迹
1194年生于福建闽清
1200年随母迁琼州
1209年师从陈楠
1215年著《玄关显秘论》
1218年创立金丹派南宗
1225年主持南昌玉隆宫
1229年羽化于江西盱江
交游网络
彭耜(弟子)
陈楠(师父,金丹派第四祖)
留元长(弟子)
朱熹(思想交锋者)
葛长庚(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