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
吴中四士之一,盛唐吴越诗坛代表人物
- 字:字不详
- 流派:吴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诗文散见于《丹阳集》《国秀集》
生平简介
包融,唐代开元年间著名文士,生于丹阳书香世家。少年时即以文采闻名江南,与贺知章、张旭等结为忘年交。景龙年间进士及第,历任大理司直、集贤院直学士。其仕途虽未达显赫,却在文坛享有盛誉,与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并称『吴中四士』,成为南方文人群体核心人物。
天宝年间辞官归隐,游历吴越山水,创作大量描绘江南风物的诗篇。安史之乱后移居会稽,与秦系、严维等诗人交游唱和。晚年潜心道教,但仍坚持诗歌创作,其子包何、包佶继承家学,均成中唐知名诗人,形成独特的家族文学传承。
历代评述
『词赋典丽,从容玉润』《旧唐书·文苑传》
『得江山之秀,发清迥之思』《丹阳集序》
『包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吟窗杂录》引殷璠语
『吴中四士,各标胜境,融得其澹』《唐诗品汇》
思想流派
以儒家济世精神为根基,融合道家自然观,主张诗歌应展现山水灵性与人文情怀的统一。其作品既关注社会现实,又追求超然意境,在盛唐气象中独树清雅之风。
轶事趣闻
与贺知章泛舟太湖时即兴联句,三日不绝其子包佶幼年作诗惊四座,包融笑言『诗道有继』晚年隐居茅山,采药赋诗自号『云溪散人』
人生轨迹
695年生于润州延陵
716年赴长安应试
720年进士及第
725年任大理司直
735年任集贤院直学士
742年辞官归隐
755年避乱迁居越州
764年卒于会稽
交游网络
贺知章(诗友)
张若虚(吴中四士)
张旭(吴中四士)
包何(长子)
包佶(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