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
晁补之为北宋中后期文坛核心人物,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词作豪放与婉约兼具,被《宋史》评为“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在宋代文学转型期承前启后,对辛弃疾等后世词人影响深远。
- 字:无咎
- 流派:豪放派|苏门文人集团
- 号:归来子
- 文集: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生平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出身书香世家,17岁随父宦游杭州,作《钱塘七述》受苏轼赏识,由此奠定文坛地位。元丰二年(1079)进士及第,历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正字、扬州通判等职。绍圣年间因新旧党争屡遭贬谪,先后谪监处州、信州酒税,晚年退隐故里,潜心著述。
其文学创作涵盖诗、词、文、赋各体,尤以词作成就最高。《摸鱼儿·东皋寓居》开创田园词新境界,被历代词评家视为宋词重要转折点。散文继承韩柳传统,政论文章针砭时弊,奏议《上皇帝论北事书》展现卓越政治洞察力。晚年编订《鸡肋集》,自序云:“盖取其退而拟古,犹愈于俚且鄙者”,体现严谨的文学态度。
历代评述
“无咎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晁氏《东皋寓居》已发其端” 清·刘熙载《艺概》
“其词格近东坡,而尤以清峻见长”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晁张挺挺,人英之妙,无咎雄邈,张则清幽” 元·脱脱《宋史·晁补之传》
思想流派
晁补之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同时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其思想兼具儒家济世情怀与道家超脱精神,早期词作多反映仕途抱负,后期转向山水田园,体现“归去来兮”的哲学思考。
轶事趣闻
19岁作《七述》献苏轼,被赞“可蔽斯文”
任扬州通判时建“芍药厅”,开创文人雅集新风
晚年归隐筑“归来园”,自比陶渊明却仍心系朝政
人生轨迹
1053年生于济州巨野
1070年随父宦游杭州
1072年拜师苏轼
1079年中进士
1085年任秘书省正字
1094年贬监处州盐酒税
1101年知河中府
1105年退隐故里
1110年卒于泗州
交游网络
苏轼(师从)
黄庭坚(同门)
张耒(同门)
秦观(同门)
晁咏之(胞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