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恪
陈衡恪被公认为近代文人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梁启超誉其为‘现代美术界第一人’。他重构传统文人画理论体系,提出‘四品说’(文人画贵在学问、才情、品格、思想),直接影响20世纪中国画发展方向。与吴昌硕、齐白石并称‘民初画坛三杰’。
- 字:师曾
- 流派:京津画派核心人物|文人画革新派
- 号:槐堂、朽道人
- 文集:槐堂诗钞|染仓室印存|中国绘画史
生平简介
陈衡恪生于晚清维新派世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父陈三立为‘维新四公子’之一。幼承家学,七岁作‘灯影依稀人未眠’惊四座。1902年东渡日本攻读博物学,期间与李叔同创立春柳社。归国后任教南通师范,与吴昌硕切磋艺事。1913年赴京主持教育部美术教育工作,推动传统绘画教育改革。1918年参与筹建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培养刘开渠等人才。1920年发表《文人画之价值》,奠定其理论家地位。晚年致力于金石碑版研究,47岁因痢疾早逝,梁启超痛悼‘中国文化界的地震’。
其艺术实践贯通中西,山水取法石涛而自出机杼,花卉承徐渭、陈淳写意传统,篆刻苍劲朴拙。1915年创作的《庭园小景》将西方透视法与文人笔墨结合,被视为现代水墨转型标志性作品。
历代评述
‘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梁启超《悼师曾先生》
‘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是20世纪中国画论最高成就’ 薛永年《中国绘画思想史》
‘当代画家最杰出者,首推陈师曾’ 徐悲鸿《四十自述》
思想流派
主张‘艺术与时代共振’,既坚守文人画‘重意轻形’的本质,又提倡吸收西方写生技法。认为画家应‘胸有丘壑,笔含金石’,在《文人画之价值》中系统论证文人画的现代意义,反对全盘西化的美术革命思潮。
轶事趣闻
1917年力荐齐白石作品参展,当场题‘老萍变法’激励其创新,齐白石自述‘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1921年东京中日联合绘画展上,其《山水四条屏》引发日本画坛震动,富冈铁斋叹服‘南画正宗在支那’
临终前三月仍抱病创作《北京风俗图》34帧,以水墨记录市井百态,开现代风俗画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