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诗骨 唐代 约公元661年-公元702年 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 现存诗120余首,文110余篇

唐代诗歌革新先驱,被誉为‘诗骨’,开盛唐气象先声

  • 字:伯玉
  • 流派: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倡导汉魏风骨,属现实主义流派
  • 号:不详
  • 文集:陈伯玉文集

生平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出身蜀地豪族,少年任侠使气,十八岁始发奋读书。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受武则天赏识任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随军征讨契丹,提出军事策略未被采纳,反遭降职。三十八岁辞官归乡,因得罪权臣武三思遭诬陷入狱,四十二岁冤死狱中。

其文学创作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为代表,将个人际遇与历史沉思融为一体,语言苍劲悲怆。他率先批判六朝余风,提出复古革新的文学理论,直接影响张九龄、李白等盛唐诗人,被后世尊为‘唐之诗祖’。

历代评述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杜甫《陈拾遗故宅》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思想流派

陈子昂主张‘风雅兴寄’,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承载教化功能,反对形式主义的浮华文风。其《修竹篇序》明确提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复古主张,提倡刚健质朴的文学风格,为唐诗注入思想深度与历史厚重感。

轶事趣闻

碎琴求名:初入长安时,高价购琴后当众摔碎,分发诗文扬名谏诤罹祸:任右拾遗期间屡次直言批评武则天政策,遭贬谪为军曹

人生轨迹

661年生于梓州射洪
685年中进士
686年任麟台正字
696年随武攸宜北征契丹
698年解职归隐
702年受迫害卒

经典作品

《登幽州台歌》 《感遇诗三十八首》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度荆门望楚》 《春夜别友人》

交游网络

武则天(君臣)
卢藏用(友人,整理其文集)
东方虬(文友,曾赠《咏孤桐篇》相和)
杜审言(同僚,同属宫廷文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