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光羲
储光羲与王维并称『储王』,被殷璠《河岳英灵集》誉为『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其田园诗开创性地将禅意与农事结合,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推崇为『真朴处最近陶渊明』。
- 字:不详
- 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储光羲诗集》五卷(辑录于《全唐诗》)
生平简介
储光羲出身江南士族,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初任安宜尉、下邽尉等职。天宝年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诗歌唱和,创作进入高峰期。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遭贬谪,晚年流寓岭南。其诗作以五古见长,既有『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的清新写景,也有『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的悯农情怀。他将禅宗空寂之境与田园劳作结合,开创『禅农诗』新境界,《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玄远之致』。作品被收录于《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等重要选本,对中晚唐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影响深远。
历代评述
『储公诗格高调逸,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其诗真朴处最近陶渊明』——沈德潜《唐诗别裁》
『储光羲的田园诗具有哲学化倾向,开创了唐代禅农诗的先河』——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得陶渊明之质朴,兼谢灵运之精工』——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思想流派
储光羲主张『返璞归真』,诗歌多表现隐逸之趣与农耕之乐,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他提出『心与物冥』的创作观,强调诗人应融入自然,在《田家杂兴》中写道『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展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晚年经历安史之乱后,作品更添忧国悯民之情。
轶事趣闻
任安宜尉时曾遇大旱,开仓赈灾遭弹劾,作《狱中贻亲友》明志与王维结庐终南山,互赠《山居秋暝》《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等诗作传说某次醉酒后以衣袍浸墨,在寺壁挥就《题辨觉精舍》,墨迹透壁三分
人生轨迹
706年生于润州延陵
726年进士及第
734年任安宜尉
742年隐居终南山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8年贬谪岭南
约763年卒于贬所
交游网络
王维(诗友)
孟浩然(同派诗人)
綦毋潜(唱和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