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峒
崔峒位列大历十才子,与卢纶、司空曙齐名,其诗作以清丽婉转见长,被《唐才子传》评为'文采炳然,意思方雅'。作为中唐诗歌转型期的代表,其作品既承盛唐余韵,又开晚唐先声,在格律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 字:希圣
- 流派:大历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崔峒集
生平简介
崔峒出身博陵崔氏北祖房,少年时即以文才闻名乡里。天宝末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左拾遗、集贤院学士等职,安史之乱期间辗转多地,亲历战乱写就《润州送友人》。永泰元年(765年)授潞府功曹参军,与钱起、郎士元等酬唱频繁。建中年间外放任州刺史,贞元初年辞官归隐,晚年潜心佛理,卒于洛阳。
其仕途虽未达显赫,却以诗歌成就留名青史。代宗朝应制诗《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展现宫廷气象,晚年山水诗《题空山人石室》则显空灵之境。作为大历诗派重要成员,崔峒五律尤精,《送韦员外还京》中'夜钟清万户,曙漏拂千旗'对仗工稳,气象宏阔,被后世视为中唐格律诗典范。
历代评述
清韵和雅,绰有馀思——《唐才子传》
峒诗结体疏淡,似徐而密,乍读若不经意,细观乃见匠心——乔亿《大历诗略》
大历中,峒与卢纶、司空曙辈皆能雕章逐句,婉丽清新——《唐诗纪事》
思想流派
崔峒的诗歌思想融合儒家济世情怀与道家隐逸之趣,既关注民生疾苦,如《江上书怀》中'战馀能送阵,身老未封侯'的慨叹,又常寄情山水,在《宿禅智寺上方》中展现'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的超然境界。这种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统一,折射出中唐文人普遍的精神困境。
轶事趣闻
据《唐诗纪事》载,崔峒任潞府功曹时,曾与卢纶互赠诗文,其'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之句引发当时文坛对仕途价值的深刻讨论
《云溪友议》记载崔峒晚年隐居少室山,刘长卿访之未遇,题壁'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崔峒归后续写'却嫌脂粉污颜色,留待崔郎带酒来',成就诗坛佳话
人生轨迹
720年生于博陵
742年进士及第
755年任左拾遗
756年避乱江南
765年任潞府功曹
780年出为州刺史
790年卒于洛阳
交游网络
卢纶(诗友)
司空曙(同属大历十才子)
刘长卿(文坛交游)
李端(唱和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