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辅

唐代 约678年-755年 山阴(今浙江绍兴) 现存诗约40首

盛唐吴越诗派核心成员,五言绝句开风气者,《河岳英灵集》誉其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

  • 字:子美
  • 流派:吴越诗派(注重自然意象与民歌融合)
  • 号:不详
  • 文集:《全唐诗》辑录一卷

生平简介

崔国辅生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少年时即以《七夕》诗显名。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历任许昌令、太常博士、礼部郎中。任职期间主持修订郊庙乐章,将江南民歌元素融入雅乐,开'以俗入雅'先河。天宝年间因卷入杨慎矜案贬竟陵司马,后辞官归隐山阴。

其创作高峰期在开元末至天宝初,常与王昌龄、储光羲等宴游酬唱。诗歌多采用乐府旧题反映现实生活,《长干曲》组诗以船家女口吻写尽长江风物,被誉'南朝乐府遗响'。晚年潜心佛理,诗风趋于空灵,今存《宿法华寺》等作可见禅意。

历代评述

'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河岳英灵集》

'初唐绝句精巧,盛唐绝句浑成。崔国辅在巧与浑之间别开生面'——《唐诗品汇》

'子美五绝,源出西曲而灵气充盈,王江宁之亚也'——《诗薮》

思想流派

崔国辅诗歌主张'情真景实',反对浮华雕饰,受南朝乐府影响显著。其作品多聚焦市井生活与江南风物,通过白描手法展现细腻情感,体现'隐于朝市'的处世哲学。晚年诗作更显对宦海沉浮的疏离感,常以渔樵意象寄托归隐之思。

轶事趣闻

任许昌令时以诗判案:老妇告子不孝,崔国辅令其子背诵《游子吟》,母子相拥而泣与王昌龄、王之涣联句竞才,以'庭前鹊绕相思树,井上莺歌争刺桐'夺魁

人生轨迹

678年生于山阴
695年作《七夕》诗闻名乡里
726年中进士
735年任许昌令
742年升礼部郎中
746年贬竟陵司马
750年归隐
755年卒于故里

经典作品

《长干曲四首》 《怨词二首》 《古意》 《渭水西别李仑》 《宿法华寺》

交游网络

贺知章(同乡荐引)
王昌龄(诗友唱和)
储光羲(同属吴越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