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
崔曙为盛唐重要诗人,以《奉试明堂火珠》诗名动京师,被殷璠《河岳英灵集》收录并赞其'言辞挺拔,情志悲凉'。虽存世诗作有限,但其作品被视为盛唐气象向中唐转型的典型代表,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 字:字不详
- 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
生平简介
崔曙,盛唐时期代表性诗人,生于武周晚期,卒于开元盛世末期。早年隐居嵩山研习道典,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以《奉试明堂火珠》诗夺进士魁首,其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被时人视为诗谶。其人生轨迹与唐玄宗崇道政策紧密相关,诗歌创作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常于山水描写中寄寓生命哲思。
仕宦经历短暂,曾任河内尉,次年即病逝。存世诗作虽仅15首,却多被收入《河岳英灵集》等权威选本,殷璠评其'吐词委婉,情态悲凉',揭示其诗风中隐含的时代焦虑。晚年与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交往密切,创作多游仙访道题材,开中唐道教诗歌先声。
崔曙诗歌在艺术上继承谢朓、何逊的清丽诗风,又能自出新意,尤擅以精微意象营造玄远意境。《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等作品展现对山水形态的敏锐把握,而《送薛据之宋州》则显露深沉的人世关怀,这种双重特质使其成为研究盛唐文化转型的重要个案。
历代评述
'曙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诵汉家仙仗,甚觉萧瑟。'——《河岳英灵集》
'曙诗如初日芙蕖,自然可爱。'——《唐诗品汇》
'星孤之句,竟成诗谶,亦异事也。'——《唐才子传》
'崔公造语精微,已开大历之先声。'——《诗薮》
思想流派
崔曙诗歌以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为主要特色,常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人生感悟。其思想融合儒家进取精神与道家隐逸情怀,既有'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的玄理哲思,又含'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的仕隐矛盾,折射出盛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
轶事趣闻
应进士试时作《明堂火珠》诗,考官激赏'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句,遂擢为状元
与司马承祯交游论道,曾作《嵩山寻冯炼师不遇》记录访道经历
去世前预言'星孤'之谶,其女名'星星'果成遗孤,成为唐代诗坛著名典故
与司马承祯交游论道,曾作《嵩山寻冯炼师不遇》记录访道经历
去世前预言'星孤'之谶,其女名'星星'果成遗孤,成为唐代诗坛著名典故
人生轨迹
690年生于宋州
710年隐居嵩山
738年中进士
739年任河内尉
同年冬病卒
交游网络
孙逖(主考官)
王维(同代诗人)
殷璠(文学评论家)
司马承祯(道教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