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怀英

元代 1134年-1211年 冯翊(今陕西大荔) 现存诗作60余首,文30余篇

金代文坛领袖,与赵秉文并称“党赵”,推动北方文学复兴的关键人物

  • 字:世杰
  • 流派:金代中期“平易派”代表,主张清新自然的创作风格
  • 号:竹溪
  • 文集:《竹溪集》(已散佚,现存辑本)

生平简介

党怀英,金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生于宋金对峙的动荡年代,其家族原居冯翊,后因战乱迁居山东泰安。早年师从古文大家刘瞻,与辛弃疾并称双璧,后因政见分歧选择仕金。大定十年(1170年)进士及第,历仕世宗、章宗两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执掌文诰二十年。

在文学创作上,党怀英突破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束缚,开创平易晓畅的新文风。其山水诗以白描手法见长,《过济南》中“七十二泉春涨绿,一百八里柳烟青”成为描绘泉城的名句。散文创作注重说理与抒情的结合,《鲁两生论》展现其独特的史学观。晚年主持修纂《辽史》,开创少数民族政权修史先例,惜未成书而卒。

作为金代“国朝文派”的奠基者,党怀英的文学活动深刻影响了元好问等后辈文人,其融合南北文风的尝试为元代文学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章宗曾赞其文章“如精金美玉,不为外饰”,元好问更在《中州集》中称其“文似欧阳(修),诗似陶(渊明)”。

历代评述

“文体温润,似其为人”《金史·文艺传》

“金源一代一坡仙”元好问《题竹溪诗卷》

“党公雅制,浑然天成”赵秉文《竹溪先生文集序》

“北地文脉,实肇于党赵”《归潜志》卷八

思想流派

党怀英的思想融合儒道,提倡文学应“载道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与审美意境的统一。他主张以简朴语言表达深邃哲理,反对南宋末年的浮华文风,其作品常体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轶事趣闻

少年时与辛弃疾同师亳州刘瞻,号称“辛党”
任翰林学士时拒收辽使重金,以“清风两袖”闻名朝野
晚年隐居嵩山,每日携酒登高赋诗,自称“醉吟先生”

人生轨迹

1134年生于山东泰安
1150年师从刘瞻
1170年中进士
1189年任翰林待制
1193年主考科举
1201年修《辽史》
1211年卒于中都

经典作品

《过济南》 《鲁两生论》 《雪中四首》 《游泰山记》 《竹溪铭》

交游网络

赵秉文(文坛挚友)
元好问(文学后辈)
王庭筠(门生)
完颜璟(金章宗,君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