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

当代 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 湖北黄安(今红安) 1300余首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法制奠基人、兼具政治家与诗人身份的革命家

  • 字:洁畲
  • 流派: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 号:壁伍
  • 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选集

生平简介

董必武,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集革命家、法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复合型领袖。生于晚清秀才家庭,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赴日本攻读法律时接触马克思主义。1920年与陈潭秋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出席中共一大。土地革命时期任中央党校校长,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抗战期间代表中共参与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展现外交才能。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国家代主席等职,主导建立新中国司法体系。文学创作贯穿一生,诗作既有"血染沙场气化虹"的豪迈,又有"精研马列万千遍"的哲思,形成独特的"董体"诗风。晚年致力古籍整理,校注《续资治通鉴》等重要典籍。

历代评述

"董老的诗,是用枪杆子和笔杆子共同写就的革命史诗"——《毛泽东文集》

"必武同志的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谱"——徐特立《怀董老》

"其律诗功力之深,当代政要无出其右"——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思想流派

主张教育兴国,在延安时期推动干部教育制度化;强调法制建设,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坚持群众路线,提出"人民司法"理念;倡导朴素文风,以诗歌记录革命历程。

轶事趣闻

1903年科举考试中因批判慈禧专政遭逐出考场
1934年长征途中用羊皮袄与牧民换粮救战友
1965年以80高龄登黄山作《初游黄山》组诗

人生轨迹

1886年生于湖北黄安秀才家庭
1903年中秀才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
1920年创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
1934年参加长征
1945年代表中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
1949年主持制定《共同纲领》
1954年领导宪法起草
1959年任国家副主席
1975年病逝北京

经典作品

《过劳山》 《闻延安成立新华广播电台》 《九十初度》 《题赠中学生》

交游网络

毛泽东(革命战友)
周恩来(政治合作)
朱德(军事搭档)
何叔衡(中共一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