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蟾

唐代 约835年-约905年 河朔(今河北地区) 36首(《全唐诗》存录)

高蟾是晚唐诗坛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其作品被视为由温李绮丽诗风向宋初现实主义过渡的桥梁。《唐才子传》评其诗作『风骨凛然,气韵沉雄』,虽未列大家之席,却在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群体中占据独特地位。

  • 字:文卿
  • 流派:现实主义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

生平简介

高蟾,晚唐河朔寒门士子代表,生于文宗大和末年,卒于昭宗天复年间。早年辗转河朔三镇,亲历藩镇割据之祸,乾符元年(874年)始应进士试,历经十年科场困顿,至中和元年(881年)方得及第。授御史中丞,然逢黄巢之乱,仕途始终未展抱负。

其人生轨迹与唐王朝衰亡进程高度重合,诗歌创作高峰期恰逢广明之乱(880-881年)。代表作《金陵晚望》以六朝旧都寓唐室将倾之兆,《途中除夕》记录流亡见闻,堪称晚唐社会实录。晚年退居江南,诗风渐趋苍凉,约天复三年(903年)后事迹无考。

历代评述

『气虽矫亢,志实悲凉』——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

『蟾诗体物情深,尤工绝句』——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

『晚唐诸子,蟾独能以气骨胜』——清·李怀民《中晚唐诗主客图》

思想流派

高蟾的诗歌思想以关注社会现实为核心,主张『诗合为事而作』。其创作聚焦三大主题:一描摹战乱动荡下的民生疾苦,如《旅夕》揭露『乱兵如蚁困孤城』;二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典型如《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中『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的隐喻;三寄寓历史兴亡之思,《金陵晚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道尽王朝末路的苍凉。

轶事趣闻

落第题诗尚书省:乾符三年(876年)科举失利后,愤然在尚书省墙壁题写『颜色如花命如叶』诗句,引发朝野震动
郑谷赠诗解困:与诗人郑谷交厚,曾因贫病交加得赠『藜杖夜携孤嶂月,苇帘朝卷远村烟』诗句,成就诗坛佳话

人生轨迹

835年·生于河朔寒儒家庭
854年·游学长安,结交曹邺等诗人
874年·首次应试落第
876年·题诗尚书省事件
881年·进士及第
885年·任御史中丞
900年·避乱江南
约905年·卒于润州

经典作品

《金陵晚望》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春》 《旅夕》 《秋日北固晚望》

交游网络

曹邺(诗友)
郑谷(挚友)
杜荀鹤(同期诗人)
罗隐(同属晚唐批判现实主义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