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

唐代 821年-887年 幽州(今北京) 约50首

高骈是晚唐时期兼具军政才能的复合型人物,早年以武略闻名,曾任静海军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成功平定安南叛乱并重建交州城。其诗作被列入边塞诗派后期代表,以雄健笔触展现唐代军旅风貌,清代沈德潜评其诗"尚有盛唐遗响"。

  • 字:千里
  • 流派:边塞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生平简介

高骈出身禁军世家,祖父高崇文为宪宗朝名将。早年任朱叔明司马时显露军事才能,会昌年间率军击退吐蕃进犯。859年任安南都护期间,运用筑城、屯田等策略稳定边疆,受封燕国公。878年任淮南节度使时,错失剿灭黄巢良机,迷信方术导致部将离心。光启三年(887年)在扬州被部将毕师铎所杀,晚节不保。

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边城听角》《安南送曹别敕归朝》等作品充满昂扬斗志;后期《步虚词》《闻河中王铎加都统》则流露颓唐之气。代表作《山亭夏日》以"绿树阴浓夏日长"开篇,展现独特的盛夏美学意境,被收入《唐诗三百首》。

历代评述

"城堑完固,夷夏归心"《旧唐书》评其安南政绩

"雅有奇藻,属情赋咏,冠绝当时"《唐诗纪事》卷六十三

"高骈诗烈,竟屈壮图"《北梦琐言》卷十四

"恃才傲物,酷好妖术"《资治通鉴》卷二五七

思想流派

高骈早年怀抱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创作多抒写戍边豪情。晚年镇守淮南时逐渐沉溺道教方术,任用术士吕用之等人,企图以符咒退敌,最终导致军事失利。这种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思想转变,折射出晚唐士大夫的精神困境。

轶事趣闻

少年时一箭双雕震慑突厥使臣
镇守安南时用木桩固定红河治理水患
晚年建"迎仙楼"供养术士昼夜作法

人生轨迹

821年生于幽州将门
840年任右神策军都虞候
859年出任安南都护
865年平定南诏叛乱
874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877年移镇荆南
878年任淮南节度使
887年死于扬州兵变

经典作品

《山亭夏日》 《边城听角》 《安南送曹别敕归朝》 《赴安南却寄台司》 《言怀》 《南海神祠》 《塞上曲》 《步虚词》

交游网络

吕用之(幕僚术士)
黄巢(起义军首领)
周宝(浙西节度使/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