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与岑参并称'高岑',现存诗作数量最多的盛唐边塞诗人。其诗作被杜甫赞为'方驾曹刘不啻过',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 字:达夫
- 流派:边塞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高常侍集
生平简介
高适,这位从河北平原走出的寒门子弟,用一生书写了盛唐最富传奇色彩的文人史诗。少年孤贫,二十岁西游长安,在'未知肝胆向谁是'的迷茫中开启漫游生涯。五十岁前,他辗转宋城、楚地,亲历'归来洛阳无负郭'的困顿,却在边塞大漠找到精神归宿。
天宝八年,经张九皋举荐中'有道科',任封丘尉却'耻预常科辞小官',毅然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辅佐玄宗入蜀,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展现军事才能,最终以淮南节度使身份参与平定永王之乱,实现'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人生逆转。
作为盛唐转型期的见证者,其诗作既存'男儿本自重横行'的豪迈,又见'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的批判。晚年官居三品却自省'才微忽易忘',在诗歌与功业间找到独特的生命平衡。
历代评述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旧唐书》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未已,洵廊庙之鸿宝'——徐献忠《唐诗品》
'七古独推高侍御,遗山诗学导先河'——赵熙《唐百家诗选评》
思想流派
高适诗歌以现实主义笔触展现戍边将士的悲壮与豪情,主张'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功业追求。关注民生疾苦,在《封丘作》中直言'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体现儒家济世情怀。晚年作品融入道家出世思想,展现'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的豁达心境。
轶事趣闻
二十岁入长安求仕时,曾与乞丐同宿逆旅,作《别韦参军》自嘲'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天宝八载中第后,毅然放弃封丘尉之职,投身边塞幕府,留下'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的壮语
安史之乱期间,以淮南节度使身份调解李白与永王璘案,展现文人义气与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