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

约公元2世纪(东汉后期) 具体作者不可考,推测为东汉都城洛阳及中原地区文人群体 现存19首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成熟五言诗总集,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全新时代。刘勰《文心雕龙》誉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清代沈德潜称'风人之遗,去《三百篇》未远'。

  • 字:不详
  • 流派:汉乐府向文人诗过渡的代表作
  • 号:不详
  • 文集:收录于《文选·卷二十九》

生平简介

作为中国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巅峰之作,《古诗十九首》的创作群体至今仍是学术悬案。据近代学者梁启超考证,这些作品应出自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189年)都城洛阳的太学生群体。这些下层文人在党锢之祸与社会动荡中,将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与文人抒情相结合,开创出'直而不野,婉转附物'的艺术风格。

从内容构成看,19首诗可分为三大类:6首游子诗着重表现宦游艰辛与精神困顿,7首思妇诗细腻描摹闺阁愁绪,另有6首生命咏叹诗充满对生死、富贵、名节的哲理思考。这种关注个体命运的价值转向,打破了汉大赋'润色鸿业'的创作传统,为建安风骨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

艺术表现上,其善用比兴、叠字、对仗等手法,如'青青河畔草'六组叠字连用,'迢迢牵牛星'通篇寓言体结构,显示出高度成熟的创作技巧。诗作语言'天然去雕饰',却能达到'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境界,这种'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美学特质,深刻影响了后世陶渊明、李白等大家的创作。

历代评述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风》《雅》之后,有《十九首》,虽非一人所作,而体格高妙,意兴悠长——许学夷《诗源辩体》

思想流派

集中体现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包含三大主题:游子羁旅的孤独苦闷(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思妇闺怨的缠绵悱恻(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将个体命运置于宇宙时空维度中观照,开创'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

轶事趣闻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时首次将这组佚名诗作汇编成组北宋文人曾臆测其中部分诗作为枚乘、傅毅所作,后被严羽《沧浪诗话》证伪清代考据学家朱彝尊发现其用韵规律与班固《咏史》相近,佐证创作年代

人生轨迹

东汉桓帝时期(147年)太学扩招→宦官专权引发党锢之祸(166年)→文人群体离散漂泊→灵帝时期(168-189年)社会动荡中创作→建安时期(196年)开始流传→南朝梁代(520年)正式定名辑录

经典作品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西北有高楼》 《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 《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树》 《迢迢牵牛星》 《回车驾言迈》 《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 《去者日以疏》 《生年不满百》 《凛凛岁云暮》 《孟冬寒气至》 《客从远方来》 《明月何皎皎》

交游网络

萧统(编录者)
刘勰(文学评论家)
钟嵘(诗评家)
曹植(受其影响的建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