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成熟五言诗总集,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全新时代。刘勰《文心雕龙》誉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清代沈德潜称'风人之遗,去《三百篇》未远'。
- 字:不详
- 流派:汉乐府向文人诗过渡的代表作
- 号:不详
- 文集:收录于《文选·卷二十九》
生平简介
作为中国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巅峰之作,《古诗十九首》的创作群体至今仍是学术悬案。据近代学者梁启超考证,这些作品应出自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189年)都城洛阳的太学生群体。这些下层文人在党锢之祸与社会动荡中,将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与文人抒情相结合,开创出'直而不野,婉转附物'的艺术风格。
从内容构成看,19首诗可分为三大类:6首游子诗着重表现宦游艰辛与精神困顿,7首思妇诗细腻描摹闺阁愁绪,另有6首生命咏叹诗充满对生死、富贵、名节的哲理思考。这种关注个体命运的价值转向,打破了汉大赋'润色鸿业'的创作传统,为建安风骨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
艺术表现上,其善用比兴、叠字、对仗等手法,如'青青河畔草'六组叠字连用,'迢迢牵牛星'通篇寓言体结构,显示出高度成熟的创作技巧。诗作语言'天然去雕饰',却能达到'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境界,这种'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美学特质,深刻影响了后世陶渊明、李白等大家的创作。
历代评述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风》《雅》之后,有《十九首》,虽非一人所作,而体格高妙,意兴悠长——许学夷《诗源辩体》
思想流派
集中体现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包含三大主题:游子羁旅的孤独苦闷(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思妇闺怨的缠绵悱恻(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将个体命运置于宇宙时空维度中观照,开创'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