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

唐代 697年-781年7月9日 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现存诗文12篇

唐代中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史称'四朝宿将'。在安史之乱中统帅唐军主力,收复两京功居第一,获封汾阳郡王。晚年以八十五岁高龄单骑说退回纥十万大军,创造军事外交史上的奇迹。《新唐书》赞其'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 字:子仪
  • 流派:
  • 号:不详
  • 文集:

生平简介

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汾阳,生于华州郑县官宦世家。少年时以武举异等入仕,天宝八年(749年)官至天德军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临危受命为朔方节度使,先后收复河北、河东地区。至德二年(757年)率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受封代国公。广德元年(763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永泰元年(765年)单骑说服回纥退兵,化解吐蕃二十万大军压境的危机。大历十四年(779年)以83岁高龄仍任关内副元帅,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病逝,享年85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陪葬建陵。

其军事生涯长达六十余年,先后平定安史之乱、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等重大危机。政治生涯历经四次被夺兵权又四次复起,始终恪守人臣本分。家族繁衍显赫,八子七婿皆居要职,孙女为唐宪宗皇后,堪称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

历代评述

'功至大而不伐,身处高而更安'——《旧唐书》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新唐书》

'唐室中兴,子仪之功过于裴郭'——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

'古来大将,得士心者盖无多人,如郭汾阳者,千古一人耳'——王夫之《读通鉴论》

思想流派

奉行'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在军事上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待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其处世哲学体现为'功成身退'的智慧,六次主动交出兵权以避猜忌,开创唐代武臣善终的典范。

轶事趣闻

单骑盟回纥: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与回纥联军入侵,68岁的郭子仪卸甲独骑入敌营,说服回纥酋长倒戈,共击吐蕃。
七子八婿满床笏:郭氏家族鼎盛时期,每日上朝时笏板可堆满一床,成为世家大族的象征。
醉打金枝典故原型:其子郭暧与升平公主争执时说出'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后经郭子仪巧妙化解。

人生轨迹

697年生于华州郑县
718年武举及第入仕
749年任天德军使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升任朔方节度使
757年收复两京封代国公
763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765年单骑退回纥
779年任关内副元帅
781年病逝长安

经典作品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 《谢赐御书题郭子仪庙碑表》 《广运舞》

交游网络

唐肃宗(君臣)
唐代宗(君臣)
李光弼(同僚)
仆固怀恩(部将)
鱼朝恩(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