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唐代最具影响力的隐逸诗人之一,禅宗文化象征人物,其诗被奉为白话诗与禅诗典范
- 字:不详
- 流派:山林隐逸诗派|禅诗
- 号:寒山子
- 文集:寒山子诗集
生平简介
寒山,唐代神秘诗僧,早年出身官宦之家,30岁后因科场失意遁入天台山寒岩,自此号『寒山子』。他常年栖身洞穴,以采药、耕作维生,与国清寺僧拾得、丰干交游。其诗多题于竹木石壁,语言俚俗而禅机深藏,内容涵盖讽世劝善、山水悟道。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慕名寻访,寒山避而不见,遁入山穴终身未出。晚唐其诗始被辑录,至宋代经王安石、朱熹等推崇,成为士大夫参禅悟道的精神指南,更东传日本形成『寒山热』。清代《四库全书》称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历代评述
『寒山诗有唐调,得陶诗气象』——宋·朱熹《朱子语类》
『以其句语有大彻悟者,千古不磨』——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寒山子诗,脱屣尘俗,笔意超旷』——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寒山诗是唐代白话诗重要标本』——胡适《白话文学史》
思想流派
寒山主张超脱世俗名利,追求自然本真,诗中融合佛道思想,强调心灵解脱。他批判社会虚伪,提倡简朴生活,认为『万法皆空』的禅理可破除执念。其思想对宋代文人禅悦之风及日本俳句影响深远。
轶事趣闻
隐居天台山时以桦皮为冠,与虎鹿为伴
国清寺厨房题诗被僧众视为疯癫
与拾得共称『和合二仙』,传说为文殊、普贤化身
宋代苏轼曾仿其诗风作拟寒山体八首
国清寺厨房题诗被僧众视为疯癫
与拾得共称『和合二仙』,传说为文殊、普贤化身
宋代苏轼曾仿其诗风作拟寒山体八首
人生轨迹
691年生于长安官宦之家
720年科举落第开始游历
730年隐居天台山寒岩
742年结识拾得、丰干
758年诗作被收录传播
793年圆寂于寒岩洞穴
交游网络
拾得(道友,同隐天台山)
丰干(国清寺禅师,寒山引路人)
白居易(推崇寒山诗风)
苏轼(评注寒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