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
何景明为明代前七子核心人物,与李梦阳并称'文坛双璧',其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彻底扭转了台阁体萎靡文风,开创明代中期文学复古运动先河。清初朱彝尊称其'力追正始,一扫芜音',《明史》将其列为弘治正德间文坛宗主。
- 字:仲默
- 流派:前七子派(复古派)
- 号:白坡、大复山人
- 文集:大复集
生平简介
何景明生于河南信阳书香世家,自幼颖异,十二岁作《咏凤凰》显露诗才。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及第,历官中书舍人、吏部员外郎。正德年间因反对宦官刘瑾罢官,复起后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整顿学风,培育李献忠等名士。文学上,他与李梦阳共倡复古,主张'文称左迁,赋尚屈宋,诗推李杜',但其《与李空同论诗书》提出'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主张在法度中寻求创新。三十八岁病逝前仍修订《大复集》,该文集后被收入《四库全书》,成为研究明代文学转型的重要文献。其诗作以《捣衣》《秋江词》最具代表性,既有汉魏风骨,又含晚唐韵味,王世贞赞其'金鳷擘海,香象渡河'。
在思想领域,何景明提出'知行兼举'的哲学观,批判程朱理学空谈性命,主张'学务实用'。任地方官时推行'丈量田亩''均平赋役'政策,其《田赋论》系统阐述经济改革思想。教育方面首创'分斋教学'制度,按生徒资质分经义、治事两科施教,开明代实学教育先声。
历代评述
'弘正之间,景明俊逸,梦阳雄浑,双璧辉映文坛'——《艺苑卮言》王世贞
'仲默才本清娇,虽宗李杜,实自运机杼'——《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
'大复诗如瑶瑟朱弦,清商寥亮'——《静志居诗话》朱彝尊
'明代诗文至何李始复雅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思想流派
何景明主张文学应回归汉唐风骨,强调诗歌须有'风人之旨',提出'舍筏登岸'的创作理论,反对摹拟剽窃。他认为'诗文有不可易之法',即格调与法度的统一,同时注重个人才情的发挥,这种'法自我立'的观念深刻影响了晚明性灵派。
轶事趣闻
十九岁中进士时,因貌若童子被考官疑为冒籍,当场以《君臣论》展露锋芒方得认可
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见孔子像为泥塑,毅然改为木主,彰显'崇正黜虚'主张
临终前焚毁未定稿,唯留'明月照幽隙,清风开我襟'等绝笔诗句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