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逊

南北朝 约466年—519年 东海郯(今山东郯城) 110余首

南朝梁代重要诗人,与刘孝绰并称“何刘”,其诗风承前启后,上承谢朓清丽之风,下启唐代近体格律,被杜甫赞为“颇学阴何苦用心”中的“何”

  • 字:仲言
  • 流派:山水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何水部集

生平简介

何逊,字仲言,生于南朝宋泰始二年,卒于梁天监十八年,历经宋、齐、梁三朝更迭。出身寒门士族,少时即以文采显名,二十岁举秀才,历任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尚书水部郎,世称“何水部”。其仕途多辗转于诸王幕府,曾任庐陵王萧续记室、安西安成王萧秀参军事。虽官位不显,然诗名远播,与刘孝绰并称“何刘”,萧统《文选》收录其作11篇,数量仅次于谢朓。

何逊诗作以五言见长,擅长羁旅赠答与即景抒情,《赠诸游旧》《临行与故游夜别》等作将宦游漂泊之苦融于寒塘雁影、夜雨孤灯之境,开创情景交融新境。晚年诗风更趋老成,《下方山》《慈姥矶》等山水诗以白描手法捕捉光影变幻,直接影响唐代王孟诗派。杜甫曾多次化用其诗句,称“能诗何水曹”,足见其文学史地位。

历代评述

“阴铿、何逊并长绮丽” ——《南史·文学传序》

“能诗何水曹,生平厌追逐” ——杜甫《北邻》

“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 ——《颜氏家训·文章篇》

“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 ——王士禛《古诗选》

思想流派

何逊以山水田园为创作核心,注重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融合,主张“文质彬彬”的审美观。其诗多寓离愁别绪于景物描写,语言凝练含蓄,善用对仗与声律,体现南朝文人“吟咏性情”的文学自觉。

轶事趣闻

少时以《早梅诗》获范云惊叹“观此诗方知老夫笔墨当焚”
任庐陵王记室时,曾在扬州官舍手植梅花,后重游见花感怀作《咏早梅》,开咏梅诗先河

人生轨迹

466年生于东海郯县
486年举秀才入仕
502年任建安王水曹参军
510年任庐陵王记室
519年卒于仁威庐陵王记室任上

经典作品

《临行与故游夜别》 《咏早梅》 《赠诸游旧》 《慈姥矶》 《下方山》

交游网络

范云(忘年交)
萧统(昭明太子,收录其诗于《文选》)
谢朓(诗风影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