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
皇甫冉位列唐代大历十才子,其诗以清丽工巧见称,被高仲武赞为"体制新奇,理致清赡"。作为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代表诗人,其作品既承王维山水之灵韵,又启中唐写实之风,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字:茂政
- 流派:大历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
生平简介
皇甫冉,字茂政,生于开元五年(717年)润州丹阳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十岁能文,十五岁作《巫山高》震动江南文坛。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及第,释褐授无锡县尉。安史之乱期间避居越中,与诗僧灵一结下深厚友谊。永泰元年(765年)入河南节度使幕府,期间创作大量边塞诗。大历二年(767年)任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与钱起、郎士元等并称大历十才子。晚年因病辞官,隐居阳羡山中,卒于大历五年(770年),权德舆为其撰墓志铭。
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得王维诗风神韵;中年经历战乱,作品转向深沉,《途中送权三兄弟》等诗作充满家国之思;晚期归隐后诗风趋于冲淡,《送郑二之茅山》等作展现超脱心境。皇甫冉特别擅长五言律诗,《秋日东郊作》等作品对仗工稳而不失自然,被《唐诗品汇》列为"正宗"。
历代评述
"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
"皇甫冉之诗,天机独得,远出情外"——唐·高仲武
"冉诗清逸流丽,足与钱郎方驾"——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冉诗犹存雅调"——清·《四库全书总目》
思想流派
皇甫冉的诗歌思想以"感物造端"为核心,主张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他既追求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又在《送孔巢父赴河南》等作品中体现济世之志。安史之乱后,其创作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如《送李录事赴饶州》展现战乱民生,形成"清逸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轶事趣闻
少年时以《巫山高》惊艳文坛,宰相张延赏赞其"清才冠世"
任无锡尉期间与诗僧灵一唱和,留下"共爱清江雨外峰"等佳句
晚年隐居阳羡山中,自号"山林客",作《山中五咏》明志
任无锡尉期间与诗僧灵一唱和,留下"共爱清江雨外峰"等佳句
晚年隐居阳羡山中,自号"山林客",作《山中五咏》明志
人生轨迹
717年生于润州丹阳
732年作《巫山高》成名
756年中进士任无锡尉
758年避乱越中
765年入河南幕府
767年任左金吾卫兵曹参军
770年卒于阳羡山中
交游网络
刘长卿(诗友)
张继(同列大历十才子)
独孤及(文坛挚友)
张延赏(提携者)
灵一(方外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