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
黄简为南宋中期闽中诗坛代表人物,其诗以清峻深婉见长,与当时主流江湖诗派形成鲜明对比。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其‘得唐人遗韵,而自具山林气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作‘不落窠臼,有宋诗之变格’。
- 字:子简
- 流派:闽中清逸派
- 号:梅溪居士
- 文集:梅溪集(后世辑本)
生平简介
黄简,字子简,号梅溪居士,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福建建宁府的书香世家。少年时即以《咏竹十绝》闻名乡里,二十岁赴临安入太学,期间与陆游等文坛名宿交游,奠定诗风根基。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后,历任县尉、州学教授等职,因不满权臣韩侂胄专权,于庆元元年(1195年)辞官归隐梅溪,专事著述。
其创作可分为三期:早期诗作多酬唱之作,中期关注民生疾苦,《田家苦旱行》等作直指时弊;晚期转向山水田园题材,《梅溪杂咏》组诗被誉为‘南宋隐逸诗典范’。在理学盛行的时代,他提出‘诗道本于心性’的理论,主张通过诗歌观照本心,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闽中诗人群体的创作。
历代评述
‘简诗如空谷幽兰,自含清气’——元·方回《桐江续集》
‘梅溪之作,洗尽铅华而真味愈出’——明·胡应麟《诗薮》
‘南宋诗人能脱江西窠臼者,唯简与放翁耳’——清·纪昀《四库提要》
思想流派
黄简主张‘诗以载道,道寓于景’,强调诗歌应融合儒家伦理与自然意象,反对浮华辞藻。其作品中常见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南宋士人对时局动荡的疏离感,同时蕴含‘以简驭繁’的美学追求,注重炼字与意境的留白。
轶事趣闻
少年游学临安时,曾以‘月移花影过寒塘’句获陆游击节称赞
晚年隐居梅溪,每日晨起必携酒登高赋诗,自称‘醉里得真趣’
据《建宁府志》载,其临终前焚毁未定稿百余篇,仅留‘天地一孤舟’五字于案头
人生轨迹
1135年生于建宁府
1155年入临安太学
1175年中进士
1189年任衢州教授
1195年归隐梅溪
1210年病逝
交游网络
陆游(文学前辈)
朱熹(同乡论道)
刘克庄(后学推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