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清代中叶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毗陵七子核心成员,被誉为'乾隆六十年间第一人'
- 字:仲则
- 流派:性灵派与格调派交融,上承晚唐李商隐,下启同光体
- 号:鹿菲子
- 文集:两当轩集
生平简介
黄景仁,字仲则,清代乾隆年间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四岁丧父,家道中落,少年即以诗才闻名,十六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夺魁。科举屡试不第,为谋生辗转安徽、浙江、京师多地,先后入朱筠、王昶幕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因肺病客死解州,年仅三十五。
其人生轨迹堪称'才人困蹇'的典型,诗作中凝聚着寒士的孤愤与时代的哀音。游幕期间创作《都门秋思》四首,'四海八荒同一哭'之句震动京华,毕沅读后立赠白银五百两。虽英年早逝,却以《两当轩集》存诗千余首,开创清诗新境界。
历代评述
'仲则天分绝伦,沉郁清壮,铿锵出金石'——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
'黄仲则诗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包世臣《艺舟双楫》
'清代诗人,工言情者以仲则为第一'——郁达夫《关于黄仲则》
思想流派
主张'诗本性情',强调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表达,作品中常见贫士失意的悲慨与孤傲。既关注社会现实,又执着于个人精神世界的开掘,形成'秋虫咽露'般的凄怆诗风。
轶事趣闻
少年作《前观潮行》惊四座,被赞'谪仙再世'
寄居北京法源寺时,以'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写尽寒士辛酸
临终前握挚友洪亮吉手曰'身后事托君矣',吐血而亡
寄居北京法源寺时,以'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写尽寒士辛酸
临终前握挚友洪亮吉手曰'身后事托君矣',吐血而亡
人生轨迹
1749年生于常州
1763年师从邵齐焘
1771年入朱筠幕府
1775年赴北京候选
1780年任武英殿书签官
1783年病逝山西运城
交游网络
洪亮吉(挚友)
袁枚(受其赏识)
翁方纲(师友)
汪中(同属毗陵文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