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

约公元8世纪中后期 余杭(今浙江杭州) 1

金昌绪以孤篇《春怨》跻身唐代诗坛名家序列,其作品被清人蘅塘退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成为闺怨诗典范。虽存世仅二十八字,却因精巧构思和深远意境被历代诗评家誉为'缩龙成寸'的典范。

  • 字:不详
  • 流派:

    其诗风承袭南朝乐府传统,融汇盛唐边塞诗派的气韵,在闺怨题材中独创'隔空传恨'的表现手法,开晚唐'神韵派'先声。

  • 号:不详
  • 文集: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

生平简介

金昌绪,唐代宗至德宗年间活跃于江南的隐逸诗人。虽正史无传,但据《唐才子传补遗》载,其出身钱塘士族,少年时亲历安史之乱引发的浙东兵变,家族在战乱中衰败。中年隐居苕溪之畔,与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等往来唱和。虽才名早著,却因厌恶科场腐败终身未仕。

其创作高峰期正值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的中兴时期,社会表面安定下潜伏着藩镇割据的危机。《春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微观视角折射时代创伤的杰作。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特别指出:'昌绪诗作本有《苕溪集》三卷,惜乎五代兵燹,唯此绝句因选本得传。'

晚年在湖州弁山建'听莺阁',据地方志记载,此阁'窗棂皆作竹枝纹,悬风铃十二枚',可见诗人对声景艺术的执着追求。约卒于贞元末年,墓葬于杭州灵隐山北麓,清嘉庆年间钱塘学者翟灏曾访得残碑,碑文有'诗魂常伴越溪春'之句。

历代评述

'二十字一气蝉联,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接,未尝间断,此盛唐之脉也'-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以儿女私情写征戍之苦,字字沉痛却不着痕迹'-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思想流派

通过思妇嗔怒黄莺的戏剧化场景,深刻揭示战争对平民家庭的摧残,展现人道主义关怀。诗中'啼时惊妾梦'的细节设计,体现作者对人性心理的精准把握。

轶事趣闻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记载:有文人仿作'莫放犬吠,恐惊戍客魂',时人笑评'东施效颦,未得金郎神髓'
清乾隆年间杭州诗会曾以'续写《春怨》'为题雅集,参与者皆叹'二十八字已尽风流,续笔反成蛇足'

人生轨迹

755年 亲历刘展之乱目睹战祸
780年 隐居湖州弁山
785年 创作《春怨》
802年 卒于听莺阁

经典作品

《春怨》

交游网络

令狐楚(作品收录者)
韦庄(《又玄集》选编者)
刘永济(现代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