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
唐宣宗李忱被史家誉为晚唐中兴之主,其开创的'大中之治'使唐室短暂复兴,时人比之太宗。《旧唐书》称其'精于听断,明察秋毫',在文学领域则以帝王身份跻身《全唐诗》,其作品展现独特的政治视野与人文关怀。
- 字:忱之
- 流派:宫廷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收录于《全唐诗》
生平简介
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年),为唐宪宗第十三子。幼年经历牛李党争与甘露之变,以'光王'身份隐忍装痴三十余载。会昌六年(846年),被宦官马元贽等拥立即位,时年37岁。执政期间整肃吏治,削弱宦官权势,收复吐蕃占领的河湟地区,史称'大中之治'。
文学造诣上,李忱常与翰林学士唱和,《全唐诗》存其《百丈山》《吊白居易》等作。其诗风质朴凝重,《唐音癸签》评'帝王诗罕有及宣宗者'。晚年因服食丹药中毒,大中十三年(859年)崩于大明宫,庙号宣宗。
历代评述
『太宗之风,宪宗之绩,于兹复见』《旧唐书·宣宗本纪》
『帝道皇风,不谢前代』孙光宪《北梦琐言》
『精实明辨,无毫发欺』苏轼《唐宣宗论》
『虽汉文、景不足过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思想流派
李忱秉持'以儒治国,以佛修心'的双重思想体系,既推行科举改革重用文臣,又敕建佛寺推动译经。其诗作常流露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如《百丈山》中'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体现仁政爱民的政治理念。
轶事趣闻
装疯避祸三十六年:为躲避宦官猜忌伪装痴傻,直至37岁被拥立为帝方显雄才大略
夜览奏章烛泪流:常深夜批阅奏章至烛泪凝结成'小山',宫人私称'泪烛天子'
御制挽诗悼居易:听闻白居易逝世,亲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成为千古名评
夜览奏章烛泪流:常深夜批阅奏章至烛泪凝结成'小山',宫人私称'泪烛天子'
御制挽诗悼居易:听闻白居易逝世,亲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成为千古名评
人生轨迹
810年生于长安十六宅
846年登基为帝
848年平定党项之乱
851年收复河湟三州
859年驾崩
交游网络
唐宪宗李纯(祖父)
唐武宗李炎(侄)
白居易(赏识诗人)
令狐绹(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