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

唐代 645年-714年 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 200余首(《全唐诗》收录)

初唐宫廷诗派代表人物,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推动五言律诗体制的成熟。

  • 字:巨山
  • 流派:宫廷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李峤集》《杂咏诗》

生平简介

李峤出身寒门,幼年丧父,苦读成才,麟德元年(664年)进士及第,初任安定县尉。高宗时以《述志赋》得武则天赏识,累迁监察御史。武周时期,历任凤阁舍人、麟台少监,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列宰相。中宗复位后,因依附武氏遭贬,晚年任庐州别驾,开元二年病逝。

其仕途跌宕却始终以文名显赫,诗作以五言见长,尤擅咏物,风格典丽工整。代表作《风》以简练笔触描摹无形之物,被后世誉为“咏物诗范本”。他主导的《杂咏诗》120首系统分类咏物,对唐代类书编纂与诗歌普及影响深远。

历代评述

“峤富才思,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旧唐书》

“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李峤《汾阴行》,骤读如篇中连叠‘千秋’‘万岁’,似觉重复,然其感慨淋漓,实开长庆体先声。”——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思想流派

李峤主张诗歌应兼具政教功能与艺术审美,其作品多颂扬盛世气象,同时关注民生疾苦。他推崇儒家礼法,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认为诗歌需“文质彬彬”以达雅正之风,其《杂咏诗》以咏物言志,体现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观察。

轶事趣闻

武则天曾命群臣赋诗,李峤以《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拔得头筹,文采震动朝野
晚年与张说不和,致其文集遭毁,仅少数作品传世
传说其幼时梦仙人授笔,自此文思泉涌,乡里称奇。

人生轨迹

645年生于赵州赞皇
664年进士及第
680年任监察御史
695年参与编修《三教珠英》
702年拜相
705年因中宗复位被贬
714年病逝于庐州

经典作品

《风》 《汾阴行》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中秋月二首》

交游网络

杜审言(文章四友)
崔融(文章四友)
苏味道(文章四友)
张说(政敌)
武则天(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