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

明代 1473年1月5日-1530年9月20日 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庆城) 现存诗约2200首,文150余篇

明代中期文学革新运动核心人物,前七子领袖,开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潮流,扭转台阁体颓风,影响波及晚明竟陵派

  • 字:天赐(又字献吉)
  • 流派:前七子派
  • 号:空同子
  • 文集:《空同集》66卷

生平简介

李梦阳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七日(西历1473年1月5日),其家族原籍河南扶沟,祖父戍边徙居庆阳。少年随父李正宦游开封,十八岁中举后遭遇父丧,家道中落。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在政治生涯中四次下狱,五遭贬谪,尤以正德年间弹劾'八虎'宦官集团最为壮烈。文学上主张复古,与何景明、徐祯卿等并称'前七子',编订《弘德集》确立创作纲领。晚年归隐开封,建繁台书院讲学,嘉靖九年(1530年)病逝,临终前焚毁未定稿诗文三百余篇。

其人生经历与文学主张深刻反映了明中叶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既追求古典审美理想,又在《孤儿行》《士兵行》等作品中揭露民间疾苦,形成'雄浑悲壮,法度森严'的独特诗风。书法造诣亦深,尤擅狂草,现存《自书诗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历代评述

献吉才气高雄,风骨遒劲,北地之冠冕也——钱谦益《列朝诗集》

空同五言得杜陵骨,七言长歌有太白遗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明诗至李何而一变,如老将用兵,纪律森严——沈德潜《明诗别裁》

其文倔强自喜,虽瑕瑜互见,然终为一代豪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思想流派

主张文学应回归汉唐风骨,反对理学束缚与台阁体浮华文风,强调'真诗在民间',倡导诗歌反映现实。提出'格调说',注重声律法度与情感真挚的统一,认为'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

轶事趣闻

少年成名:12岁作《春草诗》震动乡里
廷杖抗谏:1513年因弹劾宦官刘瑾被当庭杖责
诗酒狂生:与康海纵饮市井,醉后高歌'百年礼乐逢休明,岂谓风尘生战伐'
狱中著书:1519年宁王案牵连下狱,在囚室完成《结肠篇》

人生轨迹

1473年生于甘肃庆阳
1485年随父迁居开封
1492年中举人
1493年进士及第
1505年任户部郎中
1506年首次下狱
1513年弹劾刘瑾被贬
1516年任江西提学副使
1521年卷入宁王案
1523年罢官归隐
1530年病逝开封

经典作品

《秋望》 《石将军战场歌》 《汴京元夕》 《玄明宫行》 《林良画两角鹰歌》

交游网络

何景明(文学盟友)
康海(前七子同僚)
刘瑾(政敌)
王守仁(思想受其影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