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明代 1514年-1570年 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现存诗约1300余首,文230余篇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运动核心人物,后七子领袖,与王世贞并称『王李』,其诗论主导嘉靖后期至万历初文坛

  • 字:于鳞
  • 流派:后七子派
  • 号:沧溟
  • 文集:沧溟集

生平简介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中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生于正德九年(1514年),出身寒微却天赋异禀,十九岁补县学生员,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郎中。在京师期间,与王世贞等人结社倡和,形成后七子文学集团,掀起明代第二次文学复古高潮。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外放陕西提学副使,因刚直性格与地方权贵不合,三年后辞官归乡,筑白雪楼潜心著述。隆庆元年(1567年)复起为浙江按察副使,次年转河南按察使,终因健康恶化辞官,万历元年(1573年)病逝于济南。其文学主张深刻影响了明代中后期文坛,所编《古今诗删》成为科举士子重要范本。

历代评述

『于鳞拟古乐府,自谓可追三代之遗,然举当世耳观目涉者,悉废之』——王世贞《艺苑卮言》

『七言律至嘉隆,沧溟雄浑华贵,殆敌高岑』——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明史·文苑传》

思想流派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萎弱文风,强调复古以矫时弊。其诗学理论注重格调法度,追求雄浑雅正之风,认为创作应『拟议以成其变化』,在摹古中寻求创新。晚年转向对陶渊明、谢朓等魏晋诗人的研究,风格渐趋清远。

轶事趣闻

少年时因家贫无书,常向邻人借阅,每读毕即焚稿以示未存私心
任陕西提学副使时,因坚持考核标准与权贵冲突,愤而辞官归隐
晚年建白雪楼于济南大明湖畔,终日与友人论诗,自谓『白雪楼中一病夫』

人生轨迹

1514年生于济南府历城
1533年补县学生员
1544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
1550年与王世贞定交
1553年任陕西提学副使
1556年辞官归隐
1567年复任浙江按察副使
1570年病逝

经典作品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挽王中丞》 《平凉》 《塞上曲》

交游网络

王世贞(文学盟友,后七子领袖)
谢榛(后七子成员,初期盟友后生隙)
徐中行(后七子成员)
李先芳(后七子初创成员,后被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