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
晚唐诗歌转型期重要代表,与李频、方干并称“三李”。其诗上承大历诗风,下启五代清丽之调,《全唐诗》收录数量居晚唐诗人前列,清编《四库全书》称其诗“寄托遥深,在晚唐诸人之上”。
- 字:文山
- 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 号:群玉山人
- 文集:李群玉诗集三卷、后集五卷
生平简介
李群玉生于澧州官宦世家,幼承家学,九岁能诗。长庆年间初试落第后,遍游荆楚、吴越,与杜牧、李远等交游唱和。会昌五年(845年)隐居庐山,期间创作《引水行》《书院二小松》等名篇。
大中八年(854年)经宰相裴休举荐,献诗三百首于宣宗,得授弘文馆校书郎。在职期间编纂《文馆词林》,校勘典籍。晚年辞官归里,建文山书院讲学,大中末病逝于澧州,葬药山寺侧。
其诗作被赞“清越琼琚,自然成韵”(《唐才子传》),元代辛文房称其“振晚唐卑弱之气,得骚雅之遗”。现存诗作中七律占比近半,开创晚唐七律新格调,对宋初西昆体影响深远。
历代评述
“李校书群玉,诗篇妍丽,才力遒健”《旧唐书·艺文志》
“李群玉捧砚入朝,清才绝唱,冠绝一时”《唐诗纪事》卷五十四
“其诗如雾夜晓钟,清邃杳渺”《澧州志·文苑传》
思想流派
李群玉主张诗歌应直抒胸臆,反对雕琢堆砌。其思想融合道家隐逸情怀与儒家济世理想,既有“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的出世之思,亦不乏“圣朝文物甲前古,四海车书已混同”的入世抱负。
轶事趣闻
唐宣宗闻其诗名,特诏献诗三百篇。李群玉进《黄陵庙》等作,帝览卷叹曰:“卿诗妍媸必见,可谓有唐以来诗家之冠!”遂授弘文馆校书郎。
早年赴举途中遇老妪赠砚,砚台夜发奇光,遂作《石砚》诗记之。此砚后成澧州八景之一“仙砚吐霞”。
人生轨迹
808年生于澧州
825年首次赴长安应试
836年游历扬州遇杜牧
845年隐居庐山
854年授弘文馆校书郎
862年病逝故里
交游网络
杜牧(诗友)
周朴(同隐庐山)
裴休(荐举人)
唐宣宗(赏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