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
李显作为唐朝第四位皇帝,虽因两次即位经历在政治史上留下特殊印记,但其统治时期被视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混乱阶段。旧唐书评其"柔而不断,权归母党",其历史地位更多体现在武则天退位后李唐正统的象征性恢复。
- 字:不详
- 流派:
- 号:不详
- 文集:
生平简介
李显,唐高宗李治第七子,生母武则天。显庆元年(656年)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永隆元年(680年)因章怀太子李贤被废,意外获得储君之位。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驾崩后继位,但仅55天即因试图提拔韦后家族遭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此后十四年间辗转房州、均州,历经多次政治恐慌。圣历元年(698年)被召回洛阳复立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神龙政变中复位。二次在位期间纵容韦后与安乐公主干政,景龙四年(710年)遭韦后毒杀,终年55岁。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初唐晚期复杂的权力博弈,虽完成李唐复国却未能实现真正中兴。
历代评述
《旧唐书》:"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难,唯取当年之乐"
《资治通鉴》:"中宗之世,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干预朝政,浊乱宫闱"
宋代孙甫《唐史论断》:"中宗不明,韦氏乱政,几亡唐室"
思想流派
李显的政治思想深受母亲武则天影响,主张恢复李唐宗室权威,但在实际执政中缺乏果断决策力。其统治核心在于平衡武周旧臣与李唐新贵势力,试图通过联姻巩固权力,如将安乐公主嫁与武三思之子。
轶事趣闻
房陵十四载: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后,携韦妃谪居房州(今湖北房县),期间每闻武则天遣使辄欲自尽,韦后劝慰"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这段经历深刻影响其复位后的政治倾向。
神龙政变谜团: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时,李显曾犹豫不决,桓彦范以"北门南牙,同心协力"相激,方才参与。此事折射其性格优柔特点。
人生轨迹
656年生于长安
680年立为太子
683年首次即位
684年贬谪房州
698年复立太子
705年神龙政变复位
710年暴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