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
盛唐时期隐逸派代表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诗风清丽含蓄,与王维、孟浩然并称“山水三隐”。
- 字:子渊
- 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李子渊集(已散佚,部分收录于《全唐诗》)
生平简介
李衍,字子渊,唐代陇西成纪人,约生于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卒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其家族为陇西李氏旁支,少年时随父迁居洛阳,早年师从张说学习诗文,二十岁中进士,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中期因不满朝廷党争,辞官隐居终南山,期间与王维、裴迪等人交游唱和,形成独特的山水诗风格。
天宝初年短暂出任蓝田县尉,后因安史之乱前兆再度归隐,卒于山居。其诗作现存三十余首,多描绘终南山水与田园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善用白描手法,《全唐诗》评其“得陶潜之骨,具摩诘之神”。李衍的隐逸选择与诗风演变,折射出盛唐文人仕隐矛盾的时代特征,其“以禅入诗”的创作手法为宋代山水诗开辟先路。
历代评述
“子渊诗如空谷幽兰,不求人赏而香自远”——《河岳英灵集》
“得陶谢之自然,兼王孟之清妙”——《唐诗品汇》
“唐世隐逸诗首推李王,然王得其形,李得其神”——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思想流派
李衍的诗歌思想深受道家自然观影响,主张“心与物游”,强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解脱。其作品中常见对仕途的疏离态度,如《山居秋暝》中“宦海风波恶,林泉日月长”之句,反映其“隐逸守真”的人生哲学。他亦关注民生疾苦,在《田家词》中揭露赋税之重,体现儒家仁政思想的渗透。
轶事趣闻
少年游学洛阳时,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即兴对答名士张说,被赞“有子建之风”
中年隐居终南山,刺史三次征辟皆称病拒仕,作《答刺史书》言“麋鹿野性,难系金笼”
传说与诗僧皎然论诗,提出“诗如清溪,不琢自碧”的创作理念,影响后世自然诗风
中年隐居终南山,刺史三次征辟皆称病拒仕,作《答刺史书》言“麋鹿野性,难系金笼”
传说与诗僧皎然论诗,提出“诗如清溪,不琢自碧”的创作理念,影响后世自然诗风
人生轨迹
690年生于陇西成纪
706年迁居洛阳
710年中进士授校书郎
715年辞官隐居终南山
725年与王维共游辋川
742年出任蓝田县尉
745年再度归隐
753年卒于终南草堂
交游网络
张说(文学导师)
王维(诗友)
孟浩然(同流派诗人)
皎然(方外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