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李益被誉为中唐边塞诗代表诗人,与李贺并称‘二李’,位列‘大历十才子’之一。其七绝成就被明代胡应麟评为‘开元后第一’,清代沈德潜称其‘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唐诗别裁集》)。《旧唐书》评其‘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足见当时影响力。
- 字:君虞
- 流派:边塞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李君虞诗集
生平简介
李益生于天宝五年(746年)的陇西望族,少年即以《送辽阳使还军》展露才华。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及第,却因‘恃才傲物’被贬郑县尉。建中元年(780年)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五年边塞生涯成就《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名篇。贞元后期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晚年隐居终南山,大和三年(829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其人生经历三次重大转折:早期功名受挫激发创作激情,中年幕府生涯奠定诗坛地位,晚年官场沉浮促发思想蜕变。诗歌风格从雄浑悲壮渐趋沉郁内敛,折射出中唐士人的精神变迁。
历代评述
‘七绝绝境,嘉州而后,当推李益’——明代胡应麟《诗薮》
‘可与太白、龙标竞爽’——清代宋育仁《三唐诗品》
‘李益、李贺,其诗皆在骚之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李尚书益,有痴妒疾’——唐代赵璘《因话录》
思想流派
李益早期诗歌以边塞题材为核心,深刻描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与战争残酷,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年后转向现实主义,揭露社会矛盾,晚年作品则渗透佛道思想,追求超脱。其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历史兴亡的反思。
轶事趣闻
新婚夜写《江南曲》讽喻命运
《霍小玉传》记载其负心故事引发后世争议
晚年与高僧论道作《赠内兄卢纶》自省人生
《霍小玉传》记载其负心故事引发后世争议
晚年与高僧论道作《赠内兄卢纶》自省人生
人生轨迹
746年生于陇西姑臧
769年中进士任郑县尉
780年入朔方幕府
787年回长安任中书舍人
798年贬官河南府参军
809年升任秘书少监
829年卒于洛阳
交游网络
卢纶(大历十才子同僚)
李贺(诗坛并称‘二李’)
霍小玉(传奇小说中恋人)
韦应物(诗风受影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