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

唐代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 江都(今江苏扬州) 现存碑铭文80余篇,诗歌20余首

唐代碑铭文革新先驱,开创'行书入碑'新体式,与张旭、颜真卿并称盛唐书坛三杰。其'北海体'被宋人评为'唐代行书第一',《宣和书谱》载其'声华四驰,碑版照天下'。

  • 字:泰和
  • 流派:盛唐气象派
  • 号:李北海
  • 文集:《李北海集》六卷(明人辑本)

生平简介

李邕,这位出身江左望族的才子,以'少年宰相'之誉步入仕途,却在七十载人生中五遭贬谪。仪凤三年生于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弱冠即以《文选》批注名动京师。历任左拾遗、陈州刺史,任内首创'以碑养政',主持修建的《叶有道碑》开唐代行书碑先河。

开元年间三任北海太守,期间与李白、高适交游,所书《麓山寺碑》被誉为'天下行书极品'。其独创的'邕体'打破'碑必楷书'传统,苏轼评'北海碑文皆行书之祖'。晚年卷入太子案,天宝六年被杖杀于北海,杜甫悲作'坡陀青州血'以悼。

历代评述

'邕之墨迹,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宋·欧阳修《集古录》

'李北海书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明·项穆《书法雅言》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唐·杜甫《八哀诗》

思想流派

主张'文质相济,书以载道',强调艺术创作需'筋骨立形,神情润色'。在《论书》中提出'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创新理念,倡导书法应'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轶事趣闻

任北海太守时,拒收润笔千金,笑言'文章岂可货取'
为宰相李峤代笔《神龙历序》,三日成万言震动朝野
暮年遭李林甫构陷,刑场赋诗'夕阳无限好'从容赴死

人生轨迹

678年生于扬州官邸
700年进士及第任校书郎
705年谏止诛杀五王升左拾遗
713年因《张说碑》贬括州司马
732年任北海太守建云麾将军碑
747年遭李林甫构陷卒

经典作品

《麓山寺碑》 《李思训碑》 《云麾将军李秀碑》 《端州石室记》 《古诗十九首批注》

交游网络

张廷珪(书法知音)
李峤(文学导师)
杜甫(忘年交,有《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李林甫(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