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
中唐山水田园诗派重要代表,以白描手法与隐逸情怀独树一帜,其七绝被赞'唐人典范'。
- 字:元德
- 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 号:隐君
- 文集:
生平简介
刘方平出身洛阳官宦世家,祖父刘奇官至吏部侍郎。少年时即以《采莲赋》惊艳文坛,却因目睹安史之乱后的官场腐败而绝意仕途。二十岁隐居颍水之滨,建'竹里馆'研习佛理,期间与诗僧皎然多有唱和。四十岁后游历江南,在润州与戴叔伦共创'吴中诗社',提倡'诗画同源'理论。晚年归隐嵩山,教授乡民子弟,卒后葬于少室山南麓。其诗作虽少而精,《月夜》《春怨》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清代沈德潜评其'得王孟之髓而自成幽澹'。
创作上主张'三不写'原则:不写颂圣应制诗、不写战争题材、不写华丽辞藻。善用'以动衬静'手法,如'虫声新透绿窗纱'以细微声响凸显深夜静谧。在田园诗中融入玄理思考,《秋夜泛舟》'万里空江月自明'被宋代严羽视为'禅诗典范'。其宫怨诗突破传统格局,《长信宫》以'玉阶生白露'隐喻宫女被遗忘的命运,开中晚唐宫怨诗新境。
历代评述
'调度清迥,意态超逸'《唐诗纪事》卷二十八
'唐绝句之佳者,方平可入第一流'《唐才子传》卷三
'七绝圣手,不让龙标'(清·黄周星《唐诗快》)
思想流派
受禅宗思想影响,主张'以景入禅',诗歌多通过静谧的自然意象传递超脱尘世的生命感悟。擅用光影变化表现时空流转,如'更深月色半人家'暗喻人生际遇。关注女性命运,《春怨》借宫怨题材批判阶级压迫,体现儒家仁爱情怀。
轶事趣闻
少时以神童闻名,却终身不仕曾于颍阳山居二十年,自耕自足与皇甫冉对弈赌诗,三局皆负却得佳作传世
人生轨迹
715年生于洛阳
734年隐居颍阳
756年游历江南
765年定居嵩山
785年病逝
交游网络
皇甫冉(诗友)
李颀(师徒)
元德秀(思想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