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孙
北宋中期重要文臣诗人,与苏轼并称“刘苏”,以清峻诗风与吏治才能闻名
- 字:景文
- 流派:融合豪放与婉约,注重现实关怀
- 号:静修居士
- 文集:静修集(已散佚,部分收录于《全宋诗》)
生平简介
刘季孙生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即以诗文闻名。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初任饶州司法参军,任内平反冤狱,政声卓著。神宗熙宁年间调任陕西转运判官,亲历边疆战事,写下《塞上曲》等雄浑诗篇。元丰六年(1083年)出任隰州知州,兴修水利,整顿吏治,深受爱戴。哲宗元祐年间,因与新旧党皆有交往,仕途屡经沉浮,最终以朝散大夫致仕。晚年寓居杭州,与苏轼诗文唱和,元祐七年(1092年)病逝,享年六十。
其人生轨迹贯穿北宋改革动荡期,诗作既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批判,亦有‘松间石上听流泉’的隐逸情怀,展现出复杂的思想维度。虽文集散佚,但《全宋诗》辑录其作,足见艺术造诣。
历代评述
‘季孙诗骨清刚,有唐人之遗响’——苏轼《与刘景文书》
‘其才可用,其节可钦’——《宋史·文苑传》
‘景文诗如寒潭秋月,澄澈见底’——陆游《老学庵笔记》
思想流派
刘季孙主张诗文应‘文以载道’,强调士大夫的社会责任,反对浮华文风。其思想受儒家经世理念影响,关注民生疾苦,诗作常揭露时弊,如《蝗灾叹》直指官吏腐败。晚年受佛道思想浸染,诗中多见隐逸之趣,体现‘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士人精神。
轶事趣闻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读刘季孙《题屏》诗‘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大为赞叹,破格举荐其升迁
任两浙兵马都监期间,力主疏浚西湖水利,百姓刻石记功
晚年拒收富商贿赂,以‘清风两袖朝天去’自喻,成为士林美谈
任两浙兵马都监期间,力主疏浚西湖水利,百姓刻石记功
晚年拒收富商贿赂,以‘清风两袖朝天去’自喻,成为士林美谈
人生轨迹
1033年生于开封
1059年中进士
1065年任饶州司法参军
1073年调陕西转运判官
1083年任隰州知州
1086年迁两浙兵马都监
1092年卒于杭州
交游网络
苏轼(文学挚友)
王安石(政见相左)
司马光(同朝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