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信
作为元曲四大家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散曲家之一,刘庭信被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列为『词林英杰』。其作品以市井艳情题材的开拓性著称,将元散曲从文人雅趣转向世俗情感表达,与贾云石并称『俗曲双璧』,清代李调元评其『以俚语入雅调,开散曲新境』。
- 字:字廷玉
- 流派:清丽派向本色派过渡的代表人物
- 号:酸斋(一说为别号,存疑)
- 文集:无独立文集,作品收录于《全元散曲》《太平乐府》
生平简介
刘庭信,这位在元曲史上以艳情词风独树一帜的文学家,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出身山东青州望族。少年时因家族卷入政治风波而家道中落,遂放浪形骸,流连勾栏瓦舍,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题材。中年时期游历江南,与杨维桢等文人交游,在杭州歌楼创作了大量散曲,现存作品中约七成作于至正年间。其作品以大胆直露的情爱描写著称,如《折桂令·忆别》中『想人生最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凄凄凉凉无了无歇』,将市井口语与文人笔法熔铸一体。晚年归隐青州,仍保持旺盛创作力,临终前手书『曲终人散皆是梦,留得残荷听雨声』,展现出对艺术生命的终极思考。元代戏剧家钟嗣成在《录鬼簿续编》中特别记载:『廷玉词如少女簪花,天然妩媚,然每于艳语中见悲音,此其过人处也。』
历代评述
『以市井语道儿女情,每于露处见真淳』——《元曲品鉴》卷六
『其词妖娇如临水桃,侧媚如倚风柳』——明·李开先《词谑》
『元人小令至酸斋、廷玉,别开生面,妙在俚俗之极反觉文雅』——清·刘熙载《艺概》
思想流派
刘庭信的创作思想体现元代市民文化的觉醒:一是主张『曲贵传情』,突破传统诗词的含蓄表达,大胆描绘男女情爱;二是追求『俗中见雅』的语言风格,将市井俚语与典故化用结合;三是关注女性情感困境,在《折桂令·题情》等作中展现对青楼女子的深切同情,折射元末社会动荡下的人性关怀。
轶事趣闻
因貌丑自嘲作《醉太平》:『我这糟模样,天生改不得』引歌姬争相传唱
晚年隐居时以红豆排曲谱,每成一曲便掷豆入瓮,临终时瓮中积豆三百余粒
晚年隐居时以红豆排曲谱,每成一曲便掷豆入瓮,临终时瓮中积豆三百余粒
人生轨迹
1300年生于益都官宦世家
1315年家族遭贬谪迁居真定
1333年开始创作散曲
1352年游历江南结识杨维桢
1368年归隐青州
1370年卒于故宅
交游网络
刘廷干(族兄,元代名臣)
贾云石(挚友,同倡俗曲革新)
杨维桢(文学交游,铁崖体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