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

唐代 约651年-约680年 汝州(今河南临汝) 35首

刘希夷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诗坛枢纽人物,其七言歌行体开唐代长篇抒情诗先河。《旧唐书》称其"词情哀怨,多依古调",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评其"风华秀杰,渐启盛唐之音",被视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创作先驱。

  • 字:廷之
  • 流派:初唐宫体诗革新派
  • 号:不详
  • 文集:《刘希夷集》

生平简介

刘希夷,这位流星般划过初唐诗坛的天才,用短暂的生命点燃了盛唐诗歌的曙光。出身汝州士族,自幼展露"警拔才情",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后却选择纵情山水。在洛阳的六年创作高峰期,他常与文士宴游龙门,观伊水而作《采桑》,登邙山而赋《孤松篇》。

其诗歌革新体现在三方面:改造宫体诗的艳情主题,拓展七言歌行的抒情容量,创造性地运用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唐才子传》记载他"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实则将儿女情长升华为生命哲思。永隆元年(680年)突然离世,死因成谜,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慨叹。

历代评述

"希夷体势高爽,词旨悲凉,千古绝唱"——《唐诗品汇》

"风流婉丽,盖初唐之《离骚》"——明代唐汝询《唐诗解》

"独创歌行,开盛唐先声"——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

思想流派

刘希夷的诗歌哲学以生命意识为核心,擅长通过自然意象抒写人生无常。他突破六朝绮靡文风,将乐府诗的叙事传统与文人诗的抒情特质结合,形成"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在《公子行》等作品中,展现了对功名富贵的冷眼旁观,体现道家出世思想。

轶事趣闻

传说宋之问欲夺《代悲白头翁》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刘希夷拒让后遭害
其墓志铭载"时未及壮而殁",29岁早逝成唐代诗坛重大遗憾

人生轨迹

651年生于汝州士族
659年随父迁居洛阳
675年中进士
676-680年创作高峰期
680年暴卒

经典作品

《代悲白头翁》 《公子行》 《采桑》 《孤松篇》 《将军行》 《晚春》

交游网络

宋之问(传闻夺诗仇敌)
张若虚(并称初唐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