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宋代 约984年-1053年 福建路建州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现存词作212首

北宋词坛革新先驱,首位专力填词的文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创制的长调慢词打破小令垄断,开拓宋词体裁疆域,被誉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通俗文学大师。

  • 字:耆卿
  • 流派:婉约派(后期)|俚俗词派(前期)
  • 号:柳七|柳屯田
  • 文集:乐章集

生平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出身儒学官宦世家,少年时即以《望海潮·东南形胜》显名。18岁作《劝学文》立志科举,却因《鹤冲天·黄金榜上》触怒帝王,蹉跎科场二十载。40岁改名永方中进士,历任余杭令、屯田员外郎等职。其人生轨迹横跨汴京、杭州、苏州等多地,与教坊乐工、市井歌妓交往密切,创作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词作。晚年穷困潦倒,相传由群妓合资葬于润州(今镇江)。作为中国首位专业词人,他创新词调87种,完善慢词结构,推动宋词从贵族文学向大众文学转型。尽管生前被正统文人排斥,但其作品深刻影响了苏轼、周邦彦等后世大家。

历代评述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苏轼《侯鲭录》

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周济《宋四家词选》

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刘熙载《艺概》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思想流派

主张"词为艳科"的创作理念,突破士大夫文学传统,关注市井情感与平民生活。提倡音律创新,强调词曲的音乐性,将教坊新声与文人雅词深度融合。

轶事趣闻

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时,仁宗特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常为歌妓撰写新词,每得佳句便传唱坊间,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
与苏轼曾有词风之争,《吹剑续录》记载幕士评二人"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人生轨迹

984年生于福建崇安
1003年进京应试
1008年作《长寿乐》初显才华
1015年首次落第作《鹤冲天》
1034年进士及第
1039年任余杭县令
1043年升屯田员外郎
1053年卒于润州

经典作品

《雨霖铃·寒蝉凄切》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望海潮·东南形胜》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交游网络

晏殊(上司兼文坛对手)
张先(词坛挚友)
宋仁宗赵祯(科举主考)
谢玉英(红颜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