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济

唐代 约公元650年-约710年 彭城(今江苏徐州) 《全唐诗》存诗4首

刘元济作为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诗人,其作品虽传世稀少,却在《国秀集》《文苑英华》等重要选本中留痕,见证了七言歌行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将其与李峤、崔融并列为武周时期'文场元帅',侧面印证其当时文坛地位。

  • 字:字不详
  • 流派:

    属宫廷诗人群体,创作受上官体影响,擅长应制诗;后期作品呈现向山水诗过渡特征,启盛唐气象之先声。

  • 号:不详
  • 文集:已散佚

生平简介

刘元济,初唐重要宫廷文人,出身彭城刘氏这一汉唐望族。少年以文采显名,仪凤年间(676-679)进士及第,初授泾县尉。武周时期进入中央文翰系统,久视元年(700)任著作佐郎,参与编修《三教珠英》这一儒释道三家典籍汇编工程。长安年间(701-704)迁太子舍人,成为东宫文学侍从。中宗复位后,景龙二年(708)以修文馆直学士身份活跃于宫廷诗会,与宋之问、沈佺期等竞作应制诗。其创作轨迹清晰呈现初唐宫廷诗风向盛唐气象的转变:早期《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亭字》严守上官体格律,而晚年《见道边死人》'白骨不埋新故冢,丹旌空识旧封疆'等句,已透出边塞诗的苍凉底色。虽未能在新旧唐书立传,但《大唐新语》《翰林学士集》等文献中留有雪泥鸿爪,其文学活动深度嵌入武周至中宗朝的宫廷文化建构。

历代评述

『英华钟鼎,气骨自高』《唐诗品》

『应制诸作,典丽精工』《诗薮》

『启盛唐先路,功不可没』《唐诗史》

思想流派

诗歌中可见'颂圣'与'隐逸'的双重倾向,既遵循'文章四友'的宫廷写作范式,又在《咏琴》等作中流露'雅调凭谁识,清声入杳冥'的孤高志趣,折射出士大夫在庙堂与江湖间的精神徘徊。

轶事趣闻

景龙年间参与昆明池赋诗竞彩,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力压群贤,刘诗虽未夺魁,但其'春豫过灵沼,沧波帐殿开'的起句被《唐诗纪事》评为'典重得体'
曾为上官婉儿编撰的《三教珠英》供稿,该书1300卷的浩繁编纂中展现文献整理能力

人生轨迹

650年生于彭城
676-679年中进士
700年任著作佐郎
701年迁太子舍人
708年任修文馆直学士
710年卒于长安

经典作品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亭字》 《咏琴》 《见道边死人》

交游网络

宋之问(文坛同僚)
李峤(文学前辈)
上官婉儿(宫廷文学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