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庸
柳中庸作为大历诗坛重要诗人,其作品承袭盛唐余韵而自具风骨,被辛文房《唐才子传》誉为'裁思精丽,驰骋盛唐'。虽未入'大历十才子'之列,但与卢纶、李端等唱和频繁,是研究唐代中期诗风演变的关键人物。
- 字:中庸
- 流派:大历诗风
- 号:不详
- 文集:诗作散见于《全唐诗》
生平简介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出身河东柳氏京兆支脉。少年时即以《春雪赋》显名,天宝末年中进士后任洪州户曹参军。安史之乱期间随军驻守潼关,创作《潼关吏》等纪实诗篇。永泰元年弃官漫游江南,与皎然、灵澈等诗僧交游,诗风渐趋空灵。大历六年返长安任秘书省校书郎,与'十才子'文人集团过从甚密。贞元十二年致仕归隐蓝田辋川,著《辋川集》未传。其人生历经盛唐转衰的关键时期,诗作既保留盛唐气象,又开中唐写实之风,在唐代诗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作为柳宗元叔辈,其'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对柳宗元古文运动思想形成有直接影响。晚年诗作常以'孤舟''寒钟'意象表达历史沉思,《唐音癸签》称其'得王孟之髓而兼储光羲之骨',可谓的评。
历代评述
裁思精丽,驰骋盛唐——《唐才子传》卷四
其七言近体,妙绝时人——高棅《唐诗品汇》
淡诗如素练,冲和雅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得摩诘之形,兼达夫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
思想流派
柳中庸的诗作多体现隐逸与济世的思想矛盾,既有'三戍渔阳再渡辽'的边塞豪情,又有'心许凌烟名不灭'的功名追求。其山水诗中渗透禅理哲思,折射出安史之乱后文人特有的精神困境。
轶事趣闻
据《唐国史补》载,柳中庸曾以《凉州曲》示卢纶,得'君诗如天骥,昂藏不可羁'之赞,二人互赠诗作达二十余首
晚年隐居蓝田时,将诗稿藏于竹筒悬于梁上,自言'留待后世知音剖',此竹筒现存陕西博物馆
人生轨迹
735年生于京兆
755年中进士
756年任洪州户曹参军
759年弃官南游
766年任秘书省校书郎
795年致仕归隐
801年卒于蓝田
交游网络
卢纶(诗友)
李端(同僚)
柳宗元(族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