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
北宋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三度拜相,奠定咸平之治基础;其《破窑赋》成为中国古代励志文学典范
- 字:圣功
- 流派:北宋初期政论散文派
- 号:不详
- 文集:《吕文穆公集》
生平简介
吕蒙正(946-1011),字圣功,北宋开国首科状元,中国科举史上首位从寒门庶族跻身宰相者。其父吕龟图任后周起居郎,因家族内斗,蒙正少年时与母刘氏被逐,栖身破窑,以‘一盂饭、一壶水’度日。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及第,历任将作监丞、翰林学士,端拱元年(988年)首次拜相,时年42岁。任相期间推动‘端拱新政’,改革科举制度,首创‘糊名考校法’,提拔寇准等寒士。三度执政累计二十余年,辅佐太宗、真宗两朝,促成‘咸平之治’。文学创作融合政治智慧,代表作《破窑赋》以自身经历阐述人生哲理,被后世誉为‘逆境奋斗的精神图腾’。晚年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卒赠中书令,谥文穆,入祀帝王庙。
历代评述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宋史·吕蒙正传》
‘吕文穆公微时极贫,贵后能俭,终身不蓄珠玉’——叶梦得《避暑录话》
‘其《破窑》一赋,警醒万世,虽诸葛《出师》、李密《陈情》不能过也’——王十朋《梅溪集》
思想流派
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主张‘为政之道,莫先于安民’;提倡务实政治,反对虚浮文风;强调命运与努力辩证关系,在《破窑赋》中提出‘时也,命也,运也’的哲学思考;晚年倡导‘清静治国’,影响真宗朝政风。
轶事趣闻
少年凿壁偷光:家贫借邻家墙壁裂缝读书,成就‘凿壁尚书’典故
殿试巧对太宗:面对‘何不论及兵事’质问,以‘治国如烹小鲜’妙喻得赏识
拒修相府:真宗欲为其扩建宅第,以‘巢林一枝’典故婉拒,彰显清廉本色
人生轨迹
946年生于洛阳官邸
960年因家族变故迁居伊阙破窑
977年中状元
983年任参知政事
988年首度拜相
991年罢相出知河南府
995年二度拜相
997年太宗驾后退隐
1003年三度拜相
1011年病逝汴京
交游网络
宋太宗赵光义(君主)
宋真宗赵恒(君主)
张齐贤(同科进士)
李昉(政治盟友)
钱若水(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