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
清初经学泰斗,考据学先驱,与朱彝尊并称『朱毛』,浙西学派核心人物
- 字:大可
- 流派:清初复古诗派|浙西词派
- 号:西河、秋晴、初晴
- 文集:西河合集|四书改错|仲氏易
生平简介
毛奇龄,明万历五十一年生于萧山书香世家,少年即以神童著称。明亡后参与抗清义军,兵败流亡江淮三十年,化名王彦潜心著述。康熙十七年应荐入京,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其学术博涉经史、音韵、乐律,尤精《周易》《尚书》,所著《仲氏易》推翻汉宋旧注,自成体系。文学创作主张复古而不泥古,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风。晚年归隐杭州,讲学诂经精舍,培养大批学者,卒后门人私谥『文懿先生』。
其人生跨越明清易代,经历从反清志士到庙堂学者的转变,学术轨迹折射清初思想转型。著作等身的背后,是三十载流亡生涯中『以驴背为书斋』的坚持,曾自述『每至驿亭,必索纸笔,烛尽方寝』。虽因性格狂傲屡遭非议,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考据辨驳,多有可取』,章太炎更誉之为『清代学术开山之一』。
历代评述
『持论多求胜古人,而考据精详亦非空谈可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西河之文,纵横排宕,金石锵然』——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开国儒宗,文追汉魏』——全祖望《鲒埼亭集》
『经术文章,旷代宗师』——阮元《两浙輶轩录》
思想流派
主张『经学即理学』,反对宋儒空谈性理;提倡考据实证,开乾嘉朴学先声;强调诗歌应『本乎性情,发乎自然』,反对模拟剽窃。其《四书改错》系统批判朱熹注疏,震动学界。
轶事趣闻
18岁中秀才时,因试卷字迹潦草被考官批『毛奇龄,字亦奇,文更奇』,遂以奇龄为名
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考试,故意用僻典『三豕渡河』嘲讽八股文,仍被录为一等
晚年双目失明,口授著书,门人记录时故意增减文字,竟能凭记忆逐字校正
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考试,故意用僻典『三豕渡河』嘲讽八股文,仍被录为一等
晚年双目失明,口授著书,门人记录时故意增减文字,竟能凭记忆逐字校正
人生轨迹
1623年生于萧山
1642年中秀才
1645年参与浙东抗清
1650-1680年流亡江淮著书
1680年入翰林院
1690年辞官讲学
1716年卒于杭州
交游网络
朱彝尊(挚友兼学术伙伴)
阎若璩(学术论敌)
李因笃(弟子)
顾炎武(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