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清代 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满洲正黄旗(今辽宁辽阳) 现存词作348首

清代三大词人之一,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词作开创'纳兰体',融合满汉文化特质,成为清词中兴的代表人物。

  • 字:容若
  • 流派:

    以婉约词风为宗,兼有豪放气韵。承袭李煜、晏几道遗风,注重白描手法与真情实感表达,形成'哀感顽艳'的独特风格。

  • 号:楞伽山人
  • 文集:通志堂集|饮水词

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康熙朝权臣明珠府邸。幼承庭训,17岁入国子监,师从大儒徐乾学研习经史。22岁中进士后选授三等侍卫,随驾巡幸边疆时作《长相思》等边塞词。虽身处朱门,却以'人间惆怅客'自况,词作多抒发生离死别之痛,悼亡词《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文学交游广阔,与江南布衣词人顾贞观结'生死之交',主持编撰《通志堂经解》。短暂三十年人生中,亲历发妻卢氏早逝、知己吴兆骞戍边等变故,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普世情感表达。其词集《饮水词》'家家争唱',甚至传播至朝鲜,形成'传写遍于村校邮壁'的文化现象。

历代评述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王国维

'容若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况周颐

'清初学人第一,不独满洲也'——《渌水亭杂识跋》梁启超

思想流派

主张'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强调文学创作应发乎真情。受儒家忠孝思想与佛教无常观影响,作品中常流露人生空幻之感。坚持'满汉一体'理念,推动民族文化融合。

轶事趣闻

18岁中举时得徐乾学赏识,本可连捷进士却因寒疾缺考殿试
御前侍卫任上曾密奏赈灾方案,康熙赞其'此不与寻常宿卫同'
为营救吴兆骞奔走五年,最终以《金缕曲》二首感动顾贞观

人生轨迹

1655年生于北京明珠府
1669年补诸生
1672年娶卢氏
1676年中进士
1682年扈从康熙东巡
1685年病逝于寒疾

经典作品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金缕曲·赠梁汾》

交游网络

顾贞观(挚友)
徐乾学(座师)
严绳孙(幕僚)
朱彝尊(词坛知己)
曹寅(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