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无名
南北朝后期融合南北文风的代表性诗人,其作品被《玉台新咏》收录12首,唐代李商隐曾评其诗'有建安骨鲠,得江左风流'。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将其与何逊并称为'梁陈双璧'。
- 字:文澹
- 流派:隐逸诗派/山水田园诗先驱
- 号:兰陵散客
- 文集:《涧松集》《梁园杂咏注疏》
生平简介
南北无名生于南梁天监元年(502年),其家族为兰陵萧氏旁支。少年时师从'竟陵八友'之一的任昉,二十岁以《拟古十九首》闻名建康。普通四年(523年)任湘东王萧绎文学侍从,亲历侯景之乱后隐居会稽山。陈朝建立后拒绝出仕,晚年潜心注疏《庄子》,天康元年(569年)圆寂前焚毁未定稿《南华新解》。
其诗歌创作可分三期:早期多应制之作,中期转向山水咏怀,晚期融入佛理玄思。代表作《寒岩十咏》开创以组诗形式描写四季山水的先河,对唐代王维的辋川集产生重要影响。现存最早作品为19岁所作《采菱曲》,最晚为67岁绝笔《听松图》。
历代评述
'文澹之诗,如空山积雪,清冷彻骨'——《诗品补遗》钟嵘
'得陶潜之野趣,兼谢朓之精工'——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南朝隐逸诗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钱钟书《谈艺录》
思想流派
主张'以自然为宗师',强调诗歌应'发于性情,止于礼义'。在《答萧子显书》中提出'三避'理论:避绮靡而求清峻,避玄虚而重实感,避矫饰而尚本真。受佛教般若学说影响,常在诗中表现'空寂'与'无常'的哲思。
轶事趣闻
25岁时作《咏鹤》诗讽刺权贵朱异,险遭下狱
侯景之乱期间将诗稿藏于瓦罐埋入院中杏树下,十年后重见天日
与陶弘景论道三日,留'松风解带,山月照琴'的典故
侯景之乱期间将诗稿藏于瓦罐埋入院中杏树下,十年后重见天日
与陶弘景论道三日,留'松风解带,山月照琴'的典故
人生轨迹
502年生于南兰陵
519年入国子学
523年任湘东王府文学
548年避乱会稽
557年拒陈霸先征召
569年卒于剡溪草堂
交游网络
萧衍(受其召见)
萧统(参与《文选》编纂)
刘孝绰(诗友)
智顗禅师(佛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