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
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历仕宪、穆、敬、文四朝宰相,史称'中兴贤相';其文学创作以散文见长,被韩愈赞为'粹然君子之言'
- 字:中立
- 流派:中唐古文运动支持者
- 号:不详
- 文集:裴度集
生平简介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贞元五年进士及第,历经唐德宗至文宗六朝。作为中唐政治核心人物,他主导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实现元和中兴。任相期间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其'以身系国家轻重三十年'的政治影响力罕见其匹。
文学造诣深厚,与韩愈、柳宗元交往密切,推动古文运动发展。晚年筑绿野堂以诗酒自娱,创作多反映晚年心境。虽存世诗作不多,但《全唐文》收录其奏疏、碑记等文章达数十篇,展现其经世致用的文风。
史家誉其'功高而不矜,位极而能退',既是力挽狂澜的政治家,又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学家,其人生轨迹完整呈现了唐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人格。
历代评述
'度始自书生以辞策中科选,数年之间,翔泳清切'——《旧唐书》
'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裴晋公相宪宗,功高德钜,推为中兴第一'——王夫之《读通鉴论》
'虽弘景(陶弘景)之高情,石泉(谢灵运)之雅致,不是过也'——《册府元龟》
思想流派
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提倡儒家治国理念,重视民生经济;文学上倡导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现实功用;晚年崇信佛教,追求精神超脱
轶事趣闻
少年时偶拾三条玉带归还失主,后应验相士'积阴德必位极人臣'预言,此事被改编为杂剧《裴度还带》
主持淮西战役时,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前,裴度亲赴前线鼓舞士气,与将士同甘共苦
晚年留守东都,与白居易、刘禹锡等结'九老会',留下'绿野堂成春昼永'的佳话
主持淮西战役时,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前,裴度亲赴前线鼓舞士气,与将士同甘共苦
晚年留守东都,与白居易、刘禹锡等结'九老会',留下'绿野堂成春昼永'的佳话
人生轨迹
765年生于河东闻喜
785年进士及第
811年任起居舍人
817年拜相督师淮西
821年策划平定幽州叛乱
830年出任东都留守
839年病逝洛阳
交游网络
韩愈(文学盟友)
李愬(平叛部将)
白居易(诗文挚友)
刘禹锡(洛阳诗友)
唐宪宗(辅佐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