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子兰

唐代 约790年-约860年 籍贯不详,推测为江南地区 现存诗作23首

子兰作为晚唐禅诗代表,以清寂空灵的笔触拓展了僧诗意境,其作品被宋代诗评家赞为‘释门诗骨’。《唐音癸签》载其‘融佛理于自然,开禅趣之新境’,与皎然、贯休并称唐末三大诗僧。

  • 字:不详
  • 流派:佛教禅诗派|山水隐逸派
  • 号:不详
  • 文集:作品散见于《全唐诗》及敦煌遗书

生平简介

子兰,晚唐重要诗僧,生平记载虽简,然其诗作在敦煌文献与《全唐诗》中得以存续。据《宋高僧传》残卷推测,他早年出家于江南某寺,后云游终南、天台等佛教名山。会昌灭佛期间(842-846)隐于庐山,此阶段创作《山居》系列诗作,奠定个人风格。

大中年间(847-860)重返长安,驻锡大慈恩寺,与文人郑谷等多有唱和。其诗融合王维山水诗的澄明与禅宗公案的机锋,如‘身闲境自清,心远地偏幽’(《寄友人》)等句,展现独特的宗教美学。晚年编纂《法苑诗林》已佚,但敦煌遗书存其序文残篇,可见其系统性的诗歌理论。

历代评述

‘子兰诗如寒潭印月,语淡而旨永’《唐诗品汇》卷七十三

‘释子兰作诗,不在皎然、贯休之下’《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

‘其山居诸咏,足为晚唐僧诗冠冕’《敦煌诗歌考论》

思想流派

子兰的诗学思想以‘即境悟禅’为核心,主张通过山水风物的静观体察佛性。其诗常以孤云、寒潭等意象隐喻无常,如《秋日思旧山》中‘旧山期已久,门掩数畦蔬’,透露出对尘世疏离的宗教自觉。

轶事趣闻

据《唐诗纪事》载,子兰曾于洛阳佛寺壁上题诗,墨迹未干即被文人争相传抄
敦煌遗书P.3886号卷子中夹有子兰未署名诗稿,经后世笔迹鉴定确认身份

人生轨迹

790年
江南出家-815年
云游终南山-830年
驻锡天台国清寺-842年
避祸庐山-847年
归长安大慈恩寺-860年
圆寂

经典作品

《秋日思旧山》 《赠行脚僧》 《山居即事》 《寄友人》 《宿严陵钓台》

交游网络

贯休(同代诗僧)
齐己(禅林挚友)
郑谷(诗歌唱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