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期

约656年-约715年 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150余首

沈期与宋之问并称‘沈宋’,是初唐宫廷文学的代表人物。二人总结六朝以来声律创作经验,确立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规范,被后世视为近体诗定型的关键推动者。《新唐书》评其‘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明代胡应麟更称‘沈宋之律,诗歌史上气象一新’。

  • 字:云卿
  • 流派:宫体诗派|律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沈期集

生平简介

沈期,字云卿,唐代显庆年间生于相州内黄。少年博通经史,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初授协律郎,后累迁通事舍人、给事中。武周时期以诗才受宠,常侍从应制。神龙元年(705年)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驩州,途中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诗记录贬谪心境。遇赦返朝后任起居郎,晚年官至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

其诗歌创作可分三期:早期多奉和应制之作,辞采华美;中期谪戍诗融情于景,拓宽题材;晚期复归宫廷却渐趋深沉。代表作《杂诗三首》以闺怨写征戍,开盛唐边塞诗先声,《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更被推为七律典范。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吞吐日月,摘摄风烟,变古今之形’。

历代评述

‘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李商隐《漫成五章》

‘云卿诗以矜琢称,而‘人疑天上坐’句,自然神韵’——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顺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新唐书·文艺传》

思想流派

沈期主张诗歌应兼顾形式美与情感表达,强调声律对仗的精严。其创作以应制奉和诗为主,注重辞藻雕琢,亦在流放期间突破宫廷题材局限,融入个人身世感慨,体现‘情志相辅’的艺术追求。

轶事趣闻

狱中咏蝉明志:因考功受贿案下狱时,作《狱中咏蝉》自喻高洁,终得昭雪
驩州诗风蜕变:流放期间创作《驩州南亭夜望》等作,一改宫廷诗浮华,开沉郁之风

人生轨迹

656年生于相州内黄
675年进士及第
680年任协律郎
695年迁通事舍人
705年流放驩州
708年赦还任起居郎
713年授太子少詹事
715年卒于长安

经典作品

《杂诗三首》 《夜宿七盘岭》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驩州南亭夜望》 《狱中咏蝉》

交游网络

宋之问(并称沈宋)
武则天(侍奉君主)
杜审言(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