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

唐代 约606年-706年 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 现存诗偈2首,论著1部

中国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北宗禅法创始人,被武则天尊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其所创立的渐修法门在盛唐时期成为官方主流禅学,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思想体系。

  • 字:不详
  • 流派:禅宗北宗(渐悟派)
  • 号:北宗祖师
  • 文集:

生平简介

神秀大师,中国禅宗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幼年博览经史,隋末出家后精研三藏。五十岁参礼禅宗五祖弘忍,六年苦行得授心法,成为七百门徒中的上首弟子。弘忍圆寂后,他遵循'遇会则藏'的师嘱,隐居荆州玉泉寺十五年,期间创立'念佛禅'修行体系。

武则天久慕其名,于久视元年(700年)以皇室仪仗迎入洛阳,亲行跪礼问法。中宗、睿宗相继礼遇,开创'二京法主,三帝国师'的尊荣。他在两京弘法期间,将禅法与儒家伦理结合,主张'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其'时时勤拂拭'的修行观成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指南。

尽管后来南宗兴盛,但神秀融合经教与禅观的修行体系,仍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其门下普寂、义福等弟子继续光大北宗,使'看心守净'的禅法传承近两个世纪。现存《观心论》集中体现其禅学思想,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多份抄本印证了该理论的广泛传播。

历代评述

'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历帝王而四朝,推教父而第一'——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

'师之道,巍巍乎若昆山片玉,冰壶澄月'——《景德传灯录》

'北宗门下,流行菏泽;秀公缁徒,竟扇异端'——《宋高僧传》

'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唐代宗敕书

思想流派

主张'观心看净'的渐悟修行,强调通过长期坐禅摄心、次第修证达到觉悟。提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著名禅观,注重戒律与禅定并重,与南宗顿悟说形成思想对峙。

轶事趣闻

五祖弘忍命弟子作偈择法嗣时,神秀苦思三日后于廊壁题写'身是菩提树'四句偈,后因自觉未彻被六祖慧能超越
九十高龄应诏入京时'趺坐觐君',于皇宫内道场趺坐说法震动朝野
弟子普寂继承法脉时,神秀预言'吾与嵩山有缘',后北宗果然以嵩山为传法中心

人生轨迹

606年生于汴州尉氏
622年出家为僧
651年拜入黄梅弘忍门下
661年成为禅门首座
675年隐居玉泉寺
700年应诏入洛阳
706年圆寂于天宫寺

经典作品

《观心论》 《无相偈》 《大通禅师碑》

交游网络

弘忍(授业恩师)
慧能(同门师弟)
武则天(护法国主)
普寂(嫡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