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

唐代 约730年-约830年 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 50余首

唐代佛教文学代表人物,与寒山共创「寒拾体」,推动禅诗发展,被雍正皇帝敕封为「和合二圣」

  • 字:不详
  • 流派:佛教禅诗/山林隐逸诗派
  • 号:不详
  • 文集:寒山子诗集

生平简介

拾得作为唐代佛教文学的双璧之一,其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据《宋高僧传》记载,他约生于开元年间,幼时被天台山国清寺高僧丰干于赤城山道发现收养。在寺院厨房从事杂役期间,与隐居寒岩的寒山结下深厚友谊,二人常以桦皮为冠、破衣烂衫示人,行为看似癫狂却暗含机锋。

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受丰干指引,亲赴国清寺寻访寒山、拾得,促成诗作收集。拾得五十余首诗作多记录厨房劳作中的禅悟,如「我见出家人,总爱吃酒肉」直指形式主义的伪修行。晚年云游四方,最终归寂天台山,其诗风深刻影响宋代文人禅诗与日本五山文学。

历代评述

「拾得云踪鹤迹,超然物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寒山、拾得诗,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二圣诗语,皆佛法精髓现于文字」——雍正《御选语录序》

思想流派

拾得诗歌以般若空观为核心,主张破除我执与法执,强调「即心即佛」的顿悟思想。其创作常以炊事劳作为修行契机,在劈柴担水中体悟禅机,提出「平常心是道」的生活禅理念。诗中多用山月溪云等自然意象,暗喻佛法真如的永恒性。

轶事趣闻

幼时被丰干禅师拾于赤城道旁,故名「拾得」
在国清寺厨房任烧火僧时,常将残余饭菜收集喂虎,形成「罗汉喂虎」传说
与寒山互赠诗偈,曾将佛前供果分予寒山,被执事僧责罚仍谈笑自若

人生轨迹

730年生于台州
750年入国清寺为僧
765年结识寒山
790年参与编纂诗集
830年圆寂于天台山

经典作品

《示禅人》 《山居诗》 《自遣》 《无题》 《示居士》

交游网络

寒山(诗友兼精神知己)
丰干(启蒙师父)
闾丘胤(台州刺史,收录其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