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

唐代 约780年—约860年 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 现存诗作198首

中唐道教诗派代表|浙西诗坛隐逸三杰之一|《全唐诗》收录最多的道教诗人

  • 字:希圣
  • 流派:山水玄言派|方外诗派|仙道隐逸体
  • 号:栖真子
  • 文集:西山集(十卷本已佚)| 华阳真人秘笈(道教典籍)

生平简介

施肩吾,字希圣,号栖真子,唐代著名道教诗人。生于睦州分水书香世家,少年即以《太羹赋》显名。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及第后,竟辞官归隐洪州西山,潜心修道著书。其人生轨迹呈现'少年成名—科举巅峰—急流勇退—修真著述'的独特曲线。

在长达四十年的隐居生涯中,施肩吾完成《西山集》十卷,开创道教诗歌新境界。他的诗作既有《幼女词》这般质朴动人的生活写照,又有《修仙词》中玄奥深邃的丹道哲思,更在《湘竹词》里展现'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的苍茫意境。陆游评其诗'得烟霞之骨,具金石之声',明代胡震亨称其为'方外诗宗'。

作为唐代道教南宗的重要传播者,施肩吾晚年携族人渡海至澎湖,成为文献记载最早开发台湾的汉人之一。这种'隐于山海'的人生选择,使其诗作兼具地理纪实与精神超越的双重价值,在唐诗史上形成独特的'仙踪诗脉'。

历代评述

'其诗如云林鹤唳,自得天趣'——《唐才子传》卷六

'炼形摄气识真仙,始信人间有谪客'——范仲淹《题施真人集》

'肩吾之诗,在方外诗中当为巨擘'——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得烟霞之骨,具金石之声'——陆游《老学庵笔记》

思想流派

施肩吾主张'心与道冥'的修炼观,其诗作融合庄老哲学与丹鼎之术,提倡'避世修真'的生活理念。他强调'形神俱妙'的养生思想,在《修仙词》中提出'三田宝,镇长存,赤帝分明坐广寒'的内丹理论,将道教修炼与诗歌意境高度结合,开创'以诗证道'的创作范式。

轶事趣闻

十五岁作《赋新月》惊四座,刺史赞为'谪仙再世'
元和十五年殿试后拒授江西观察使幕职,挂冠归隐
晚年传说与吕洞宾同修于西山,民间称'施吕二仙'

人生轨迹

785年生于睦州分水
800年获睦州刺史举荐
815年游学长安
820年中进士第
821年归隐西山
835年著《西山群仙会真记》
860年卒于澎湖

经典作品

《幼女词》 《夜宴曲》 《修仙词》 《湘竹词》 《岛夷行》 《晓光词》

交游网络

徐凝(同科进士)
张籍(诗友)
吕岩(吕洞宾,传说道友)
费冠卿(隐逸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