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与司马迁并称'史界两司马',其《资治通鉴》开创编年体通史典范。元祐更化核心人物,被宋哲宗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位列唐宋八大家候补之列。
- 字:君实
- 流派:
- 号:迂叟
- 文集: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
生平简介
司马光生于官宦世家,少年成名却无骄矜之气。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历任馆阁校勘、龙图阁直学士。治平年间因'濮议之争'退居洛阳十五年,潜心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继位后拜相,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北宋中期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激烈博弈。
作为史学家,他十九年如一日主持编修294卷《资治通鉴》,创立史料考异法,确立'不隐恶,不虚美'的修史原则。政治生涯中始终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晚年虽位极人臣,仍居所简陋,仅避风雨而已。1086年病逝前月,犹力疾处理政务,遗奏仍言及国事。
历代评述
'贯穿今古,前后融会,皆出迁、固之右'——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司马君实之才,犹元气周流四时'——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
思想流派
坚守儒家礼法制度,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提出'治众如治寡'的层级治理理念。强调'仁政'需以德治为本,反对王安石'急功近利'的变法措施。在史学领域首创'资治'史学观,主张'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轶事趣闻
七岁砸缸救友显急智拒纳妾室恪守礼法典地葬妻清贫自守
主修《资治通鉴》废稿盈两屋临终仍批答奏章至深夜
主修《资治通鉴》废稿盈两屋临终仍批答奏章至深夜
人生轨迹
1019年生于光州光山
1038年中进士
1061年任起居舍人
1069年反对青苗法外放
1071年退居洛阳修史
1085年拜尚书左仆射
1086年病逝开封
交游网络
王安石(政敌)
苏轼(文学挚友)
范镇(同修起居注)
程颢(理学同调)
吕公著(元祐更化盟友)